首页 中华大帝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十六章辩论大赛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十六章辩论大赛下</h1><script>chapter0();</script> 对不起,时间到。很快地我们现在进入自由辩论时4钟,自由辩论正式开始。

正方:我想请教对方,如果有人拿刀子来杀第三位的时候,你希望他是因为拿刀子杀人会被判死刑而不做这件事情,还是希望他是因为不能杀人,杀人是不好的,是残忍的来不做这件事情?是希望他从思想上来加以不做这件事情,还是希望他是因为严刑重法不做这件事情?

反方:君子坦荡荡。孔子他老人家从来不文过饰非,他就说过“知其不可违而违之”请对方解释什么叫作“知其不可违”呀?(笑声)

正方:“知其不可违”只是说如果没有办法办到的话,当然是请别忘了,孟子也曾说过“不违也非不能也”就是说如果不违的话,仍然可以做。那么再请问对方辩友,虽然孔夫子没有第二个,不过对方辩友这四位翩翩的年轻人,是不是孔夫子教育下的最佳名阵呢?

反方:我想这位搞错了,我们爱孔子,但是,我们没有受过孔子的教育。受过孔子教育的人,像子夏,不是不肯借伞给孔子挡雨吗!

正方:谢谢对方辩友在理论上承认了儒家思想有它精华部分。请问对方辩友,我们该不该孝顺父母,该不该友爱兄弟姐妹,该不该尊亲睦邻呢?该不该敬爱师长,尤其像武教授这样的老师呢?

反方:谢谢对方地朋友,我听清了对方的言论。很想听到对方举出一个实例来。哪怕一个,哪里没有西方思想?对方第一位说消化西方思想就是全面禁止;而第三位又说。消化西方思想可以有一部分进来,只要削弱。那么题目恐怕要改了吧,我请对方回答。

正方:我方一辩绝对没说消化就代表禁止,第一点澄清。第二点,西方思想地存在并不能够证明儒家思想不消化它,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西方思想的存在。但是,哪个地方有西方思想就是儒家思想该发挥它最大功效的地方。它就是消化西方思想的地方。

反方:刚才您说只有当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消化,我想请问,看昨天知今天,看今天到明天,儒家思想两千多年都没有做到过,我们还要再等两千年吗?(笑))

正方:说到法制,在鞭子下牛马也会往前进,人比这之上的有什么呢?一,孟子告诉我们只有仁义之别呀!今天如果每个人都靠鞭前进的话。那算什么人类社会呢?说到消化,儒家在整部它地著作里头,哪一个不谈具体的行动呢?孝顺不是具体的行动吗?关怀你的兄弟不是具体的行动吗?我想对方辩友在综合的社会治疗方案里头,难道它指导原则不是儒家的价值体系吗?

反方:请对方不要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儒家思想混为一谈。这是跑题了。

正方: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儒家地确是它的一部分。我想请问对方,如果今天西方思想是一种慢性的疾病,我们将要不要在治它的时候。尽管不是一天能治好,都要主人来看到地时候就说:哎呀,现在还有病,那么这个葯是不能治病的?但是我们知道良葯苦口,而且治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那么你能因此说,因为他的病还存在。他就不要再吃葯了吗?

反方:请不要叫内科医生去开刀。孔子早就说过,画&#36807;&#19981;能充饥,巨象不能捕鼠;难道您能用鱼叉来种田吗(笑声)

正方: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你们要整治这个社会,要采用一种思想消化西方思想,到底要用什么思想,什么行动呢?

反方:我们是靠综合治理。请问西方思想这么多,光靠孝顺能解决吗?

正方:光靠儒家思想就可以解决。请问你们,你们到底要用什么思想呢?

反方:我再给对方举个例子,前几天,联合晚报上登孝女犯法,这到底是法大还是人情大呢?

正方:这是他因为没有接受儒家思想地关系。(掌声)如果她接受儒家思想的话,就跟我一样,我父母真伟大。(笑声、掌声)

反方:儒家思想是强调人情而不是强调法律。我们看,新中国用什么来消化本地歪风,它的最大措施就是罚款。

正方:谢谢对方再提法律。我学法律,告诉我们一种常识是法律都是由道德具体而为的,变成有条文。请问对方辩友,一个没有道德内涵的法律,除了像鞭子以外,它还有什么作用?

反方:如果抱着父为子隐的孝道,那么那个案子就破不了啦。更何况那不是孝道,是一个笑料!

正方:对方又误会了,父为子隐不是儒家的观念,儒家告诉我们要进谏,要告诉父亲是错地,但是态度要委婉,要好好地告诉父亲是错误的。我想请问对方,如果说今天民主政治的发展所处在16、18世纪,时的政治社会应该全盘灌入人类的脑袋里面,让大家来认识西方思想呀!可是当时的西方思想是什么样子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反方:我很想请对方回答,儒家思想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消化西方思想?请注意,是消化西方思想,优于,当然是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请回答。

正方:对方辩友举出清朝末年所产生的一个人民没有对传统信仰,那么,它产生这个现象就是对方所说,西方思想普遍吹入,而所有的东方社会当中,所以今天说这个消化呢,是把这种西方潮流渐渐地往下降。我个人看到的就是,西伯利亚地区非常地尊师重道。这正是消化西方思想地具体表现啊!

反方:我们可以看一看对方爱提的清朝末年,从袁世凯到慈嬉太后。哪一个不尊孔,那一个不读经?但中国还不是被他们读得百孔千疮吗?(掌声)

正方:有尊孔地形象,但是没有尊孔的实质内涵。要把思想化为行动,才是真正的证明儒家思想可以消化西方思想,袁世凯到慈嬉太后没有把儒家思想化为行动,它只不过是借孔为名而已。

反方:看来这位是拿到了儒家的真传了,但是如果等你去付诸实现。那么流浪街头的堕落少年,恐怕早就打破了脑袋。

正方:消化决不是说我们在一夜之间把它全

去,要杀敌,也要慢慢慢慢把敌人赶出去。尤其西的可怕,这么的恶劣,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慢慢地,有耐心地才能够贯彻儒家思想。

反方:现在是“乱邦不入。危邦不居。”乱邦危邦孔子都不肯去,怎么证明儒家思想消化西方思想呢?

正方:孟子又说,七年之病不能求三年之爱。对方辩友只想求小利,求速成。孔子也说欲速则不达呀。

主席:正方时间到,谢谢。反方继续——

反方:现在,西方思想已经打进来了。我们怎么消化西方思想呢?既然人性如对方所说地那么完美,那么就不会有人犯罪了。可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我们怎么消化西方思想呢

反方:孔子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儒家思想能够消化西方思想,那么这句话应该改成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才对呀!

正方:我不反对对方食古,但是问题是你有没有消化的肠胃。

反方:对方强调

主席:时间还有一分钟,请继续——

反方:对方强调从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都治理西方思想,这似乎正是我方的综合治理的观点,谢谢你们支持了我们。

反方:我们来看一看儒家思想是用什么消化西方思想呢?它用什么来消化离婚率的上升呢?用的是媒妁之命,父母之言,用包办婚姻,造成了多少孔雀东南飞呀。

反方:自孔子之后,儒家分八派。对方到底要用哪一派,哪一朝来消化西方思想呢?

反方:儒家思想从来就不是一团可以任人揉捏的面粉,它是上善若水,像流水一样,看得见摸不着。

反方:就是孔子也对鬼神抱有称而不论的想法。孔子谈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难道不也说明了儒家思想不可以消化西方思想吗?

反方:总的来说,千万不要执迷不悟,更不要抓住

主席:时间已到,谢谢!(掌声)现在请反方第四位代表总结论点,我们请李光斗。李,请!

反方:谢谢各位朋友!我想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实际生活中儒家思想没有消化西方思想。我们都向往一个没有西方思想地圣洁之地,可是,此境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我们看到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华人社会,西方思想之风照样刮来刮去。事实胜于雄辩,儒家思想不能消化西方思想,不可以消化西方思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鉴于辩论难分难解,我有必要围绕辩题做如下的说明:

第一,何为消化。消化当然是指有效地消化,是在效果上强过对方。对方却把消化理解为压制,理解为销铄,于是,可以消化变成了不可以消化,这很巧妙。但是,我提醒这偷换了概念。

第二点,何为儒家思想。对方对一个思想体系以偏概全。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尽管博大、精深,却也包罗万象,难免泥沙俱下,良萎不齐,因而需要对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而对方割裂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神圣化,宗教化,这怎么消化西方思想呢?

我们不想把今天的辩题弄成儒家思想优劣论,我们同样热爱儒家思想,但是,它不可以消化西方思想,不是灵丹妙葯,就像我们在秦皇屹立的铜车马前,惊叹它的精美。可是我们不会驾着这美丽地古董,开上雪尔斯桥。

(笑)儒家思想是文化遗产。但它本身没有消化西方思想的功能。我欣赏对方对古籍地记忆力,但是,一位好医生,不在于它背多少葯方,而在对一个垂危的病人要起死回生。儒家思想面对西方思想实在是无能为力,孔子不是也发出过“知其不可而违之”吗?诚然,如对方所说。儒家思想如清风明月般的高雅,但今天探讨的命题是,儒家思想不可以消化西方思想。

我们一直想知道哪里没有西方思想呢?越南没有吗?西伯利亚没有吗?还是某一个地方没有了西方思想呢?你哪里消化了呢?儒家思想本身的品质不在探讨之列。我们也向往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地大同世界,可是,对方幻想以不变应万变,把一个现实的问题放到真空中去讨论。

仔细分析一下对方四位地议论,就可以看到,他们事先设想一个没有西方思想的社会。再来考虑儒家思想的消化。我提醒各位朋友,这显然是一种诡辩的逻辑。总结我方论点:我们认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成为了一种情欲和感官享受的奴隶。我方一再指出。古往今来,治理一种歪风,需要综合治理,不是思想改变人。是社会环境改变人,要经济、法律、政治手段多管齐下。

儒家思想是一种自然经济的道德观,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工业社会,当西方思想劲吹的时候,没具体地解决办法,运用西方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西方学者麦肯德尔指出。消化西方思想,需要的是社会性的技术,法制手段。而儒家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追求自身地完美,这怎么消化西方思想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