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大帝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五十六章困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五十六章困局</h1><script>chapter0();</script> 次经济危机对于赵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次世界后,世界经济出现长期的繁荣。中国靠国内强劲的信贷消费支撑,德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则因为自身被分成两半丧失了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英国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俄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了西伯利亚,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强国。

从技术上看,二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中国的汽车产量从1909年的多万辆增加十五倍,达到平均每二十五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12%。

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已经由大三件转变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业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化学工业开始了巨大的发展,炼油业发展迅速,汽油产量从1909年0。46亿桶增加到1927年的7亿桶。

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不过没有人注意到,抛开这些新型行业,老旧行业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作为代表性的行业,造船业仍然缺乏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中国和德国所占领。

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中国的生活水准上升而开始失去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德国在欧洲限定了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

另外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地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中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7年中国口小麦价值仅为1909年的1/3,1/9。考虑到中国拥有的广大耕地面积(几乎占据4的耕地面积),只能说明中国的农业出现了退化的趋势。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减到1170万。

但是,无论德国还是中国地繁荣都不是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而是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7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120元增为435元。

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賖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元至十亿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

与此相应,欧洲诸强则无力与享受高额补贴的中国产品相抗衡,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欧洲之后德国的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7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元以上,但德国在国际贸易中地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7年地10。8%,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马克。越高,说明德国的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差,同样使得也使德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

不过德国的情况还是非常的好,德国得到了欧美诸强数目巨大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大半个欧洲,并夺取了英国在非洲的全部殖民地。几乎是统一了非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相当于欧洲那么大的资源供应地以及几亿个消费者。

生铁产量从190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7地1036万吨,钢产量从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7年的972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54辆增长到1927年地325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德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

行打开国外市场,德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地270亿马克增至1927的1083马克。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德国。1927年以后,德国拥的黄金仅次于中国。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15%提高到1930年时的28%。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欧洲的总体生产比重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德国实际上是在用其他国家的经济补贴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