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魂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十一节 全面轰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二十一节 全面轰炸</h1><script>chapter0();</script> 在帝国海军舰队取得了最后胜利的时候,海军的承诺也正在逐步兑现。

从28年下半年开始,帝国海军就将重点放到了后勤保障上来,当时几乎所有大型战舰的建造项目都被取消,或者是终止。同时,军购项目也做了重大调整,而在海军的展中,建造商船排在第一位,随后是弹药,战机,后勤保障船只,基地维持与扩大,人员培训。这些都属于后勤保障的范围。也就是说,从28年下半年开始,帝国海军就不再扩大舰队规模,而是为其他的军种,或者是兵种服务。

当时帝国在商船方面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建造模式,其建造方式与美国的自由轮,胜利轮比较类似,即大量采用标准零件,标准技术,以及标准工艺提高建造效率,承担商船建造工作的船厂的工人也是轮番作业。在25年,也就是战争最紧张,最需要扩大运输能力的时候,一艘运载能力近万吨的商船的船台建造周期不到三个月,到26年,这个时间缩短到了一个半月,其中在26年底下水的乙1127号万吨轮只花了3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船台建造工作,随后进行了6天的栖装,就正式投入了航运。

在整个战争期间,帝国一共有十多家造船厂,数十个船台在日夜不停的建造着万吨轮,帝国的海运实力也是翻着筋斗增长。战争爆前,帝国海军只有126艘军用货轮,另外还有2148艘商船,登记总载重吨为2164万吨。到24年。帝国海军已经拥有了1231艘货轮,商船达到了3741艘,登记总载重吨为4317万吨。到27年底,帝国海军拥有2142艘货轮,商船4572艘,登记总载重吨为6412万吨。到了28年6月底,登记的总载重吨已经过了7ooo万吨

表面上,这个数字相当的庞大。可是实际上,从27年开始,也就是随着帝国将战线向前推进的时候,商船的损失数量开始增加,同时需要承担地海上运输工作也急剧增加。按照当时帝国统计的结果,到27年底的时候,至少需要12ooo万载重吨的运输能力才能够满足所有的海运要求,可实际上,当时只有不到7ooo万载重吨的运输能力。而随着进攻美洲大6的战斗开始,特别是在展开对美战略轰炸之后。需要的总载重吨将达到15ooo万吨。如果考虑到今后进攻美国本土,在美国打一场地面战争的话,那么需要的总载重吨将过2oooo万吨。而到28年6月底。海运能力甚至不到需要的一半

为了缓解海运的压力,除了继续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之外,其他的办法也是不可少的。比如,当时帝国就与德国,波斯达成了物资交换协议。即帝国向这两个国家提供物资援助,然后将交换获得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去,这样就缩短了后勤保障线路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对海运的要求。

当时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达成了好几项长期以货易货地贸易协定,即唐帝国向波斯帝国出售地所有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的物资都不需要波斯帝国用硬通货支付。而只是需要用等价的物资支付。主要地物资就是石油,以及精炼后的汽油,柴油,重油等。这些物资都直接在波斯帝国的港口装船,走地中海一大西洋航线,将物资直接送到前线去。可以说,在28年的时候,不管是舰队,还是航空兵。以及地面的坦克车辆,烧的燃料几乎都是直接从波斯帝国运来的,而不是从帝国本土运来的。而从亚历山大港,或者是贝鲁特港到圣地亚哥的航线长度只有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城的航线长度地三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至少减少了上千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同样的,帝国与德国也有类似的协议。当时德国欠下了巨额的战争债务,而帝国就是德国的最大债权国。虽然大部分的债务都属于长期债务,但是德国总得偿还欠债。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帝国通过削减部分债务,让德国接受了易货抵债的偿还方式。即直接向帝国提供物资来偿还欠债,而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运送到了美洲前线地。从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国就提供了大概55万吨的弹药,2o万吨的食品,5万吨的药品以及生活用品。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线运到美洲战场的,这至少减少了数百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通过这些办法,海军的海运能力暂时还能够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可是要达到最大需求,那还得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帝国海军28年6月之后,直到战争结束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当时,聂人凤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计划中,光是万吨轮就需要建造至少75o艘,而且还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oo艘的准备工作。虽然商用船只的建造难度要比战舰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内建造225o艘万吨轮,恐怕当时还真没有人敢相信这会最终实现。

除了海运之外,其他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成为了海军在战争末期的重要任务。比如弹药生产。

当时,6军的弹药生产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而且一直以来,就是海军负责战略部队的弹药生产任务,而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对弹药的需求量肯定会翻倍提高。当初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海军就多次尝到了弹药不够的苦滋味,这次自然是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27年下半年开始,为海军提供弹药的几家大型兵工厂都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其中以青岛兵工厂最为积极,在27年就增加了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是燃烧弹生产线。同时还在英国建造了一条新的燃烧弹生产线。28年的时候,还将生产线建到了美洲,可以说是紧跟军队的步伐,向最近的军队提供弹药支援。

其他的几家兵工厂也相当积极,在青岛兵工厂开始向海外扩张之后,这几家兵工厂也都采用就近原则,在前线战区建立弹药生产线,为军队直接提供弹药。从而降低了海运压力。比如,当时在圣地亚哥的燃烧弹生产线所需要的原料几乎都没有从帝国本土运送,汽油是来自波斯,钢铁来自欧洲与巴西,硫磺与硝石是本地产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种原料都是从附近的同盟国采购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