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顶点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要想穷,就烧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要想穷,就烧红</h1><script>chapter0();</script> 窑变瓷,可以说成败完全在于一把火。

高温窑变釉成不成功,完全看你手上功夫和施釉的技巧,和釉性掌握的多少,以及施釉的厚薄、先后。

各种技术难关,陈文哲研究的明明白白,但就是这样,他要烧制一些特殊的窑变釉,也需要看运气。

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陈文哲不想去碰。

所以,他打算制作一些能够掌握的东西,比如郎窑红、郎窑绿,苹果青釉、苹果绿釉。

这些也是窑变釉瓷器,但是他能够通过把控烧成技术,得到完美的作品。

想要烧制成功这两种最简单的窑变釉瓷器,必须要先回烧制豇豆红瓷器和郎窑红瓷器。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

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

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

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

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

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

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这些器型都算特别,做起来相比碗盘碟要难一些,原来陈文哲也没做过几件。

现在做起来,他还感觉十分新奇。

特别是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这些器型都不多见,他也从来没有做过。

这一次做,速度就慢了,从练泥、到拉胚,之后需要晾晒,再利胚,之后又需要晾晒。

一步步工序下来,只有器胚合格,才能刻花、上釉,最受烧制。

当然,想要苹果绿,必须先会烧豇豆红。

可烧制豇豆红的难度,也很大。

在古代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这可不是古人不想多烧,而真的困难。

千年难烧一器的豇豆红,这可真不是瞎说的。

甚至在景镇那边,还有“要想穷,就烧红”乃景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

若问: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当答:高温红釉瓷。

我国高温“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宋年间。

自元代开始创烧单色纯红釉瓷器,成为当时宫廷陈设、观赏、把玩的品种。

但当时烧成的品种都带黑色,烧制技术不太成熟。

到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郎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我国的第一件豇豆红,其实是意外的失败作品。

因为窑的温度没有控制好,作品才出现了红豇豆的颜色。

但是这一意外之作,竟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缺陷美。

红的可爱,红的如痴如醉,它已超过了言语所能表达的美丽,反而成为了我国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据史料记载,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极其钟爱豇豆红釉。

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的铜离子还原规律。

所以,每一次烧制,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当时都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像西域红宝石、红珊瑚、玛瑙等珍贵原料配入釉中也在所不惜。

可烧成率仍然很低,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

康熙以后,烧制的配方失传

光绪年间重新烧制的豇豆红,已经不复康熙年御窑的风采,胎体相对更厚重。

光绪以后,配方又再失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