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顶点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h1><script>chapter0();</script> 到了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

特别是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方面是清三代的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喜欢。

比如,由于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古代瓷器,觉得古朴精良的洒蓝釉瓷器工艺失传十分可惜,便要求jdz御窑厂重新研制复烧洒蓝釉瓷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才会有了之后,清流传下来的洒蓝釉瓷器。

像是描金瑞兽纹碗,还有康熙的洒蓝釉下三彩鱼龙变化观音尊、洒蓝釉梅瓶、洒蓝釉龙纹胆瓶、洒蓝釉留白云龙纹花口盘。

之后光绪之时也烧过,有洒蓝釉留白龙纹碗。

当然,洒蓝釉瓷器,还是明代的最好。

明代的洒蓝釉技术,不仅是当时烧制瓷器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让后人对其推崇备至。大风小说

宣德之后,弘治产品稍逊,近于藕荷色或支青色。

此时的洒蓝釉,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

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澹孔雀绿彩,颇为精致。

其实从这些瓷器就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对于青色、蓝色、绿色的认知,真不是那么绝对。

不能说不认识,而是有点混淆。

所以,在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

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

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

这一点又和佛头青相似,所以这种回青釉,呈色跟霁蓝釉差不多。

但是,回青釉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

而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

一般霁蓝釉瓷器,足内无釉露胎。

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每一件都是蓝釉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蓝釉瓷,从胎底也能看出一些特征。

比如底胎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

可惜,万历朝之后,蓝釉瓷基本绝烧。

只有等到了清代,蓝釉才因为康熙、雍正、乾隆的喜欢,才重新复烧。

在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清康熙时期再度兴盛。

此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且存世数量远大于明代蓝釉瓷。

康熙以后,历代均有洒蓝釉瓷器生产,彷康熙洒蓝釉也不少。

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产,彷康熙洒蓝金彩容易脱落,常有后世金彩脱落后描金复烧的。

所以,一定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描金的痕迹。

现代彷品金彩是用金水烧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艳丽,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雍正时期清代蓝釉瓷,以雍正蓝釉冠绝。

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

这一时期的霁蓝釉瓷比例则最为匀称,线条最显秀雅。

雍正橄榄瓶品种颇多,包括青花、粉彩、单色釉等,霁蓝釉属十分少见的一种。

其特点为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釉面蓝中泛紫,因其釉色艳丽而独步清一代。

乾隆时期,蓝釉瓷以霁蓝釉和天蓝釉为主,多见陈设器,也有部分祭器。

这一时期,蓝釉描金装饰大量出现,并且蓝釉描金装饰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国。

清代霁蓝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澹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

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综合起来,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

雍正之时最盛,到了乾隆又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

霁蓝釉瓷器的鉴定和辨别,跟其他宫廷官窑瓷器差不多,甚至说也十分简单。

还是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看釉面。

元代的以及明初,属于数量少于其它釉种的高档釉种。

优质霁蓝釉是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佛头青,蓝中泛紫。

这种釉色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1280--1300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

此时的釉色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澹均匀,呈色较稳定,在当时是被官窑垄断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