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顶点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h1><script>chapter0();</script> 根据清代乾隆时期的倒流壶特征,陈文哲从其造型和工艺上,可以做出很多倒流壶。

他现在彷的是一把豆青釉倒流壶,它的珍品为乾隆年间的物品。

接着就是青花、五彩、粉彩、黑釉、蓝釉、黄釉的各做了一件。

其实想一想,这种倒流壶在古代还是很有用的,要不然历朝历代也不可能只是因为奇技淫巧就追捧它。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制作倒流壶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各种猜测。

最令人信服的一个回答是,倒流壶应该是古人乘马车出行必备之物,尤其是出远门更要携带此物。

在古代,马车车轮都是木轮,道路多为土路,因此马车行走时十分颠簸。

在这样的情况下,携带普通带盖的瓷壶根本无法使用,因为壶中水会溢出来,壶盖也极易摔碎。

而倒流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被古人喜爱。

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乾隆倒流壶,做这种器型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不过,作为种花家的最后一个王朝,收尾也得有点纪念意义。

所以,陈文哲又做了一把道光年间的倒流壶。

这应该是道光时期十分难得的精品瓷器,而且还是一件倒流壶。

做完之后,这件倒流壶精美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青花瓷壶,造型精美。

瓷壶没有壶盖,壶身刻有花卉等图桉。

落的是“慎德堂制”的款识,这个款识说明,此壶如果是真品,那么它就是清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三十年间制作的。

慎德堂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岛。

这是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寝宫。

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创作《慎德堂记》一文,解释了“慎德堂”名字的由来。

“崇俭去奢,慎脩思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子女的教育,告戒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

出于对慎德堂的偏爱,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都必须带有“慎德堂制”的款识。

做到这里,清代的青花瓷也到了收尾阶段。

之前的皇帝都做过了,之后就来到了最后的清光绪时期。

随着“同光中兴”的出现,景镇瓷业虽明显萎缩。

但官窑、民窑仍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且其中也有少数精美之作。

所以人们往往把光绪瓷器,比作清代制瓷业“回光返照”的一个阶段。

光绪青花瓷完成了一次复兴,出产青花瓷品种和数量为晚清时期之最。

光绪青花的代表作,应该是青花花卉纹观音瓶。

它高26.5cm,宽11cm。

此器物敞口,束颈,熘肩,腹下部渐收,瓶身细长,器型规整,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胎薄体轻,釉质光洁无暇,线条流畅,华美清丽。

瓶身通体青花为饰,腹部绘有花卉纹,花开正艳,妍美饱满。

枝叶舒展轻盈,笔意酣畅洒脱,花卉风姿典雅。

青花发色浓郁纯净,画工飘逸洒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收藏陈设的少见佳器。

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景镇御窑厂先后为朝廷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种色釉大缸。

其中专供内宫使用的瓷器上署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和“坤宁宫制”等款识。

另外,光绪十年,为慈禧五十寿辰制作赏赐,花费了白银15000两。

光绪二十年,为慈禧六十大寿烧制了两批瓷器,共花费白银12.84万两。

光绪三十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的瓷器又耗费白银3.85万两。

这数次生产的瓷器品种众多,包括餐具、西餐具、文房用具、陈设瓷、赏赐瓷等各种类型。

“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乐长春”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这批瓷器的精美,从一件小碗就能看出。

所以,陈文哲做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碗。

这只小碗高8cm,宽19cm。

敞口,深腹,圈足,足端修治规整,器型隽秀,胎质规云端秀。

碗身内外满施白釉,釉汁莹润微泛亮青色,清韵弥漫开来。

碗外壁绘缠枝莲纹,枝叶缠绕如丝,在藤蔓相交之间蓦地开出一朵又一朵青花。

碗底莲纹瓣瓣相连,构图疏朗。

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青花瓷,笔笔简洁,却有种由内而外的华贵,色调单纯,却有种无可描绘绚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