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有序,男女分道而走。
路不拾遗,盗贼无有。
四方宾客到了鲁国,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齐景公听说后就更加恐惧了,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了攻打齐国。
当时就有臣子进言齐景公,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必然成为霸主,还不如现在就割地依附鲁国。
当然,这件事情并没有实现,有一个大夫出了主意。
不如先阻止孔子治理鲁国,如果不行,再割地。
齐国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用了招美人计。
选取齐国数十个好看的女子,让她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驾着马车,去迷惑鲁国君臣。
果然,鲁国权臣接受了这些美女,并且和国君一起观看,不理朝政。
就这样,孔子辞官离开了鲁国。
齐国没有献地,鲁国也没有称霸。
他只能感慨孔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自己的明主,导致孔子一生都没能实现理想抱负。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在卫国,孔子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长家。”
“卫灵公十分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水平优待孔子。”
“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陷害孔子,卫灵公便派人手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感觉到威胁,害怕获罪于卫灵公,便带弟子出走去往陈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城遇险。”
“因孔子长相酷似阳虎,与阳虎有仇的匡城人便围困孔子,孔子被困五日方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后一个月,又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中。”
“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告诉孔子,四方君子想要和卫灵公结为兄弟的,就必须先去见南子。”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卫灵公出行,卫灵公和南子乘一辆车,孔子坐在后面的车里。”
“孔子叹息没有见过有喜欢德行,和喜欢美色一样的君主。”
“于是孔子厌恶卫灵公,再次出走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经过曹国,又去往自己的故乡宋国。”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法,宋国的司马想要杀死孔子,将那棵树拔起。”
“孔子不得已,又离开了宋国。”
“孔子来到陈国居住,但陈国被楚国、晋国、吴国竞相攻击。”
“国家动荡,孔子因而在鲁哀公元年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邑,蒲邑人将孔子挡住,孔子弟子公良孺带着私人战车帮孔子解围。”
“蒲人与孔子定下盟约,不让孔子去卫国。”
“孔子离开蒲邑后,立马去了卫国。”
“子贡觉得不妥询问孔子,盟约可以辜负吗?”
“孔子认为被要挟约定的盟约,上天是不会认的。”
“卫灵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并问孔子能否征伐蒲邑,孔子认为可以。”
“卫灵公年老怠政,孔子叹息如果有人能任用他,只需一年就可以施行善政,三年就能很有成效。”
“赵简子家臣反叛,并请孔子来自己的县邑任职。”
“孔子准备前往,但最终未能成行,孔子又打算去晋国大夫赵简子那里。”
“之后听说赵简子杀死自己的家臣窦鸣犊和舜华,不愿再去赵简子那里。”
“遂作琴曲哀悼两位大夫,返回卫国。”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向孔子询问行军打仗的知识。”
“孔子说自己只知道礼乐之事,不懂行军打仗。”
“卫灵公因而疏远孔子,孔子遂再次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鲁哀公三年,鲁国权臣季桓子病逝。”
“其子季康子请孔子弟子冉求返鲁,并请求冉求做他的家臣。”
“孔子同意冉求返鲁,并且告诉冉求季康子一定会重用他。”
“鲁哀公四年,孔子从陈国去往蔡国。”
“此后蔡国内乱,楚国趁机攻打蔡国。”
“鲁哀公五年,孔子离开蔡国去往叶县。”
“叶公向孔子问政,并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子路不语。”
“鲁哀公六年,孔子从叶县离开,居于陈国和蔡国之间。”
“楚国讨伐陈国,在城父驻扎。”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便请人聘请孔子来楚国。”
“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被启用后会不利于自己,便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起来。”
“孔子和弟子们断食多日,但孔子仍带领弟子吟唱诗歌,教授礼法。”
“孔子在围困中知道自己弟子们有怨气,便和他们一个个谈话。”
“后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求救,楚昭王遂派兵解救孔子。”
“孔子被解救后,楚昭王原本想要给孔子封地七百里。”
“但楚国的大夫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贤能楚国没人能比得上,给他们那么多封地对于楚国来说不是好事,楚王就此作罢。”
“这年,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孔子离开楚国,再次前往卫国。”
“孔子的弟子冉求在鲁国权臣季康子手下,发挥了自己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
“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军队在冉求的指挥下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季康子在和冉求的谈话中了解到孔子的才学和人品,便使人带上礼物召孔子返回鲁国,孔子由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哀公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但并不任用孔子。”
“孔子也不求出仕,便在家编修六经。”
“季康子想要施行征收田赋的政策,孔子表示反对,并且怒斥冉求辅佐季康子谋利的做法。”
朱棣:孔子周游列国,可惜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重用孔子。
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原因是在祖国鲁国政坛落败,难以容身,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
因而,孔子希望去其它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效果并不好。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到了第一站卫国。
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卫灵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优待孔子。
但是并没给孔子什么官职,更没让他参与政事。
后来有人进谗言,于是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的行动。
卫国显然呆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打算去陈国。
在路上,由于误会被人围困。
逃脱后,孔子就返回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主要是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不稳定,加之孔子也没有其它去处。
孔子到了曹国,君主曹伯阳没接见他。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他。
到了陈国,不料陈国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使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差点饿死。
路过郑国时,孔子在都城与弟子失散,就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颓丧的样子被路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可见,只有卫国君主看得起孔子。
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国家都受到冷遇。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国,之所以不去几个大国。
只因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时局下难以践行。
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为扩充实力而努力。
而孔子的重视礼教的那套政治主张和思想理念,与当时动荡纷争的时代难以接轨,当然没有人接受。
相反,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场。
在讲求拳头的时代以及环境里,去讲礼教、仁义礼智信,显然是鸡同鸭讲。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也是时代的遗憾。
但是,在孔子死后的时代,他儒家思想的价值逐渐被发现,进而被历朝历代帝王沿用。
“孔子返回鲁国后,专心编修《诗》《书》《礼》《乐》,并钻研《易经》,编订《春秋》。”
“鲁哀公十四年,有人在大野狩猎,打到一只奇怪的野兽。”
“孔子前去查看,认为是一只麒麟。”
“孔子十分哀伤,他认为这样的瑞兽被杀十分不祥,并说自己的学说已经山穷水尽了,就此停止了《春秋》的写作。”
“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
“孔子十分痛心,哀伤地说道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大弟子子路因卫国动乱而死。”
“孔子非常悲哀,发出了老天爷要断绝我的哀嚎。”
“在子弟相继去世的打击下,孔子身体每况愈下。”
“子贡前来看望孔子,孔子悲哀地认为泰山要崩坏了,梁柱要被摧折了,贤人将要凋零了。”
“并且孔子还告诉子贡,他梦见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祭奠。”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
“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
“其主张的仁、德、礼,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
“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被宋仁宗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很多时代的老百姓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但近代的老百姓对孔子的看法颇为复杂。
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也随之传入,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了挑战。
甚至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思想的价值。
有的学者将孔子称为改革制度,乃至创立民主的革新者。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孔子保守的观点导致后世效法他的知识分子变得十分谨慎乃至消沉。
孔子的观点只能规范当时人的行为,绝对不能作为千年之后人们的行为准则。
但是随着讨论的加剧,对于孔子的评价出现了新的转变,人们渐渐趋于理性。
对孔子的成就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需要全面看待孔子的作用,承认孔子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孔子的政治设想具有空想性,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其仁爱的理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教育。
尤其是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后人的影响更大,避免了宗教化。
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注重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超越现实的宗教或是神学世界。 ', '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