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广结善缘还出钱修整了寺庙。
而李家的声望和长孙皇后的仁德也随着寺庙的钟声,在太原百姓心中传播。
伴随着钟声,李世民也开始了晋阳起兵之路。
长孙皇后不仅要自己打理秦王府,还要保证不拉丈夫的后腿,同时也要孝顺李渊。
长孙皇后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治家能力,为李世民四处征战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其中又表现出来的瞻养父母的行动,把一个普通女子的品德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二,称霸路上的好帮手。
长孙皇后治家是一把好手,同样也是李世民事业上的好帮手。
李世民四处征战,眼见功劳一天比一天大,威望一天比一天高。
李渊不高兴了,太子李建成不高兴了,李渊后宫宠妃也不高兴了。
这就是李世民在武德年间遇到的问题,父亲猜忌,兄长敌视,皇宫中的宠妃同样不待见他。
这个时期的李世民,每天辛苦在外面抢地盘,内部却越来越受煎熬。
眼看矛盾一天天加深,这个时候长孙皇后默默的站了出来。
她常常进入皇宫给李渊请安,又频繁出入后宫与宠妃们交好。
一方面忙着缓解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两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后宫中给丈夫寻找支持。
在长孙皇后的努力之下,最终李渊也没对李世民有太大的动作。
然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步步紧逼,数次差点导致李世民死亡。
而秦王府将士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熬,甚至很多人都慢慢开始离开李世民。
长期积累下的矛盾,也终于爆发,随之便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长孙皇后用行动表示对李世民的支持,也是一种生死与共的选择。
长孙皇后对于李世民的帮助,没有让人感到震撼,更多的是润物无声。
就是在这样无声无息中,如同种子一般生根发芽,开始毫不显眼。
当事情发生之后,突然感觉这颗种子带来的力量确实不能忽视。
无声的帮助,最后生死关头的表态,把这种力量化为了实质。
其三,事业上的贤内助。
长孙皇后不仅在李世民称霸路上有所帮助,在李世民事业上同样影响深远。
李世民的皇帝当的潇洒,这其中和魏征、房谋杜断,以及一系列的朝臣脱不了关系。
魏征的劝柬,并不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李世民肚量再大也是人,时间长了也会发火。
长乐公主特别受李世民喜爱,将公主许配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
这样的联姻,加上又是皇后嫡出闺女,李世民就想给闺女多准备点嫁妆。
这事别人都没啥意见,到魏征这就不行了,以不合礼数为由反对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气冲冲的回到后宫,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准备严惩魏征。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先是安抚了李世民,又大大赞扬了魏征。
还送给魏征很多奖赏,并且还暗示魏征以后劝柬就要这样,出了事可以找她帮忙。
长孙皇后的支持,也为魏征之后的劝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间接的帮助李世民在治理国家的事情上,让李世民在正确的道路狂奔。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甚至把长孙无忌提拔为宰相。
不过没过多久,就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长孙无忌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位。
长孙皇后以汉朝外戚干政的例子,也对李世民进行了劝说。
很多的后宫宠妃,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越来越强大。
而长孙皇后能在以家族为先的大背景之下,做到这一步,历史上几乎很少。
这里一方面能看出长孙皇后的贤德,对李世民治理国家的帮助。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她的聪慧,外戚干政是对国家的危害,同样外戚干政的家族都没有好下场。
长孙皇后这样做,无疑也是对家族的一种约束和保护。
长孙皇后不仅约束家人,对自己也是要求严格。
李世民有时和长孙皇后交谈,常常会说起国家大事。
而只要提到国事,长孙皇后立刻闭嘴不谈,以女子不干政来推迟。
长孙皇后无疑就是一位好皇后,还是一位真正能够帮助李世民得好皇后。
这也是唐朝认她的仁德,后世论她贤德的原因。
千古贤后的评价,当之无愧。
“武德九年,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当李渊将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
“通常站在丈夫身后的长孙氏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
“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自慰勉,因此更奋发无畏。”
“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更激励着丈夫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
“随后不久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成为皇后后依然如此。”
“经常与丈夫一起谈古论今,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向爱重,登基之后,对长孙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长孙皇后时刻惊醒,说服胞兄让位。”
“在李世民恩准下,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相之位。”
“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
“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大唐初期迎来了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陪同李世民在避暑期间,身染重疾。”
“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
“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
“贞观九年,皇太子李承乾纳妃苏氏,然而喜悦之后却连接着悲伤。”
“此后接踵而来的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这对夫妻又一次沉重打击。”
“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
“次年,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
“早年,李世民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
“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为妻子供养启愿,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
“贞观十年,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三百九十二座为皇后祈福。”
“虽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够又一次给妻子带来好运,但是幸运没有再次眷顾。”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
“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
杨贵妃:长孙皇后可以称之为是完美皇后,所有皇后该有的标准都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长孙皇后执掌后宫以来,是后宫最为和谐的日子,后宫上下就没有不敬佩她的。
她劝皇帝雨露均沾,对后宫嫔妃也一视同仁,把其他嫔妃生下的孩子视若己出。
不仅关心生病的嫔妃,还会把自己的药给她们,她的贤良在当时被称为楷模。
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后,是太宗皇帝的幸运,也是后宫的幸运。
太宗皇帝常常被大臣气的来找皇后抱怨,每当这个时候长孙皇后都会耐心的倾听太宗皇帝的不满,然后再慢慢疏导。
并不是说教式的劝解,而是会站在太宗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替他排忧解难。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原则。
就是绝不干涉内政,恪守皇后本分,没有丝毫逾越之举。
长孙皇后与太宗皇帝的关系,除了夫妻之外,更像是一对知己。
长孙皇后总是能够懂得太宗皇帝的想法,太宗皇帝也可以听进去她的劝解。
可是这么一位贤后却只活了短短三十多年就去世了,临死前对太宗皇帝留下五句遗言。
第一句,愿皇上请回房大人。
这一条是关于国政的,当时房玄龄受到贬谪,一代宰相免职归家。
但是房玄龄一生兢兢业业,从太宗皇帝起兵一直跟随,是缔造唐朝的最大功臣之一。
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交代此语,说明她心系社稷。
希望在她去后,能有像房玄龄一样的贤臣继续辅佐丈夫。
第二句,不可厚待长孙家族。
长孙皇后深知汉朝吕雉和霍光等外戚之祸,最后都是惨遭灭族之灾。
为了大唐江山和娘家人的长久之计,她希望长孙家族能够更加平凡,不要因为她是皇后而得到过分的权利。
第三句,朴素安葬,不要过分陪葬。
长孙皇后在生前就十分节俭,不好奢靡之风,还时常教育太子要如此。
长孙皇后认为,人活着的对百姓要有所作为,死后不能让百姓再受牵连。
更不能因为她的陵寝而大兴土木,劳役大众。
也不能殉葬贵重财物,减轻百姓负担。
只需要极其简朴的葬礼,日常使用的东西作为陪葬即可。
第四句,亲贤臣,远奸佞,听谏语,堵谗言,减劳役,停狩猎。
这是一条关于唐太宗为君为政的建议,一个女子有如此见识和胸怀,很令后人佩服。
尤其是建议丈夫减少劳役,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放在唐朝,一般的政治家也没有如此远见。
第五句,让身在外地的子女不必因她去世而返回长安,避免过度伤悲。
可见长孙皇后之超脱,一个母亲关心爱护子女理所当然。
但是她自己的离去,不愿意让长安之外的孩子们单独跑一趟。
避免子女舟车劳顿,过度悲伤,是一个做母亲的最后的遗嘱。
从遗言来看,长孙皇后所求不是为了太宗皇帝和孩子就是为了百姓。
她不希望她死之后还会给百姓带来麻烦,所以要求丧事从简。
不希望儿女伤心,所以让他们不必参加葬礼。
又因为关心李世民的江山,所以才会这般殷勤嘱咐。
有这样一个聪慧过人且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妻子,是太宗皇帝之幸。
尽管长孙皇后去世很多年之后,太宗皇帝也依旧在怀念她,时常眺望远方的陵墓。
长孙皇后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她的事迹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并称她为千古一后。 ', '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