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秦帝国风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长平战前的诸国态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长平战前的诸国态势</h1><script>chapter0();</script> 公元前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车裂。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的新法未废。

秦惠王用魏国人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李斯《谏逐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到公元前1年的时候,“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史记张仪列传》)

公元前66年,秦昭襄王拜魏国人范睢为相,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战争迅速扩大化。

在秦国几十年间不断发动的猛烈攻势打击下,魏国相继失去了河西、晋北甚至黄河河套以南的大片领土,国都也被迫从安邑(山西夏县)迁移到黄河以南的大梁(开封),赵国也趁机发难,夺去了魏国在黄河以北晋地的一些国土,魏国国力式微,只是以大梁为中心,控制着黄河以南颍河至泗水、以及少量黄河以北的狭小地域。

而韩国也被秦国打得体无完肤,国都也被迫从阳翟(河南禹州)搬迁到新郑,国土就剩下黄河以北的晋东南地区和河南嵩山至颍河沿线地带,国力弱小、已无退路,只好与秦国死拼到底了!

赵国都城在漳河流域的邯郸,民风彪悍,此时兵强马壮,控制着太行以西以晋阳(太原)为中心的晋北以及太行山以西的滹沱河至漳河流域地区,成为唯一有实力与秦国在河水北方地区争雄的劲敌。

现在,新郑、大梁、邯郸这个狭窄的三角地带,猬集着昔日的三晋三雄。这样一来,虽然在强敌威胁下可以抱团取暖,但也因为地域交集,为彼此摩擦埋下了祸根。

实力相对较弱的韩国、魏国名义上对秦国称臣、口头服软,实际上却是暂时压抑着满腔的仇恨。

在位于今日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即赵、魏、韩三国之间,还有一个卫国,原来定都朝歌。公元前6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濮阳),国力弱小,奉行中立政策。

赵国在赵惠文王赵何在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文武大臣的辅佐下,东征西杀、南攻北伐,在并吞中山国之后,又降服齐国,遏制魏国、征讨燕国,打击韩国,急速扩张、威震诸侯。

前70年,秦王稷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此后,秦赵摩擦不断,但也相互忌惮,不敢贸然摊牌决战。

如果先秦那时候有地图编辑,非得活活累死不可!诸国版图、疆界变化之频繁,城邑易手之速,致使如今都很难分清楚--彼时,某些城池到底是谁的?各种典籍记录的时间上也很错乱?

如《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前06年--前51年,在位56年)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公元前6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公元前59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可是在《魏世家》中却有“安釐王元年(公元前76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即公元前7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并有“二十年(公元前56年),秦围邯郸”的记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