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末之定都上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一十一集蓝道长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h1> 第一百一十一集蓝道长说</h1><script>chapter0();</script> 崇祯十一年九月初九,汉中府略阳县铜钱坝

华阳集团办公大楼会议室。

蓝采和说的是桌子上摆着的一摞书。

除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整套教材,旁边的三本才是重点。

这是一套巨着,分为上中下三册,每一册都有四五百页,厚厚的一本,在这个时代极为罕见。

书名很怪,叫做《蓝道长说》,在编着的位置上,印着杨慎,杨锐,白素素,白亮亮四个人的名字。

这套书的出版,并不在蓝采和的计划之中。

华阳学院的教材,一直都是他亲自编写的,而这套书却不是。

他在讲课时,为了帮助理解,总喜欢东拉西扯,讲一些相关不相关的东西,此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随口讲过的这些内容,在蓝采和看来,都是常识,他自然不以为意,不想身边的有心人却多,杨慎杨锐兄弟以及白素素白亮亮姐弟,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还将平时与蓝采和闲谈或者辩论过程中接触到的新奇说法新奇理论,都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和分类,最终便形成了这么一套巨着。

巨着内容极其庞杂,既有天文历史地理医疗卫生动物植物等等百科知识,又有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等人文理论。

最终修订自然是请蓝采和完成的。

根据这些内容,蓝采和建议使用《华阳百科全书》或者是《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名字,而那几个编者都不同意。

他们的理由是,自古以来,着书立说的先贤虽有不少,但其学说内容都很有限,几千字几万字而已,何曾见过蓝采和这般,涉猎广泛,博古通今,随随便便就能聊几十万字出来,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所以这套书的书名,万万不可轻忽。

如果能够因此建立一套理论,在全大明范围内占据学术高度,那么对于华阳集团的日后发展,极其重要。

蓝采和一听他们说的也对,最终便接受了《蓝道长说》这么个古里古气的名字。

王启年拿着一本书翻着,嘴里啧啧作响:

“啧啧,要说咱这纸张是真好,印刷也好,

怎么着也是大明朝独一份,

拿去当作礼物送人,也是极好的。

但若是想摆出去售卖,“

他把书往桌子上一扔,叹气道:“我看难呐。”

杨锦麟笑道:

“江宁这一套书极为精彩。

我大明朝读书人何止千万,

老夫倒是以为,若是拿去江南发卖,

销量必然可观。“

杨锐也是连连点头:

“是啊是啊,拿到江南发卖,

这套书必然风行,我们几个编着,哈哈,

也可以借着蓝道长扬扬名。“

蓝采和望着王启年:

“听听听听,这就是读书人的心声啊,老大,

你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嘛。

这套书咱就卖五两银子,一年下来,

你要是能卖十万套出去,不就也是一大块吗?“

王启年翻着眼,撇着嘴,伸手到蓝采和这边拿了一根烟点上,长长吸了一口,才道:

“莫说十万套,即便是一万套,也不容易。

不过把这套书还有咱们的教材拿出去卖,

卖多卖少还在其次,

我看用不了几年,

蓝道长成为文坛领袖那是一定的。“

蓝采和摆摆手:

“不能这么说嘛,

要说扬名天下,那也是咱科技道,

以后咱们华阳学院还要去南京,去北京开办分院,

伯父德高望重,只有他老人家才能当得起山长之名。“

对于这些虚名,蓝采和原本是不屑一顾的,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在大明朝已经有了一双儿女,从心理上彻底变成了地道大明人。

杨锦麟含笑摇手:

“老夫也只是挂名而已,

于科技道的理解,尚不及你们这些小辈。“

众人说笑一番,又议了几件急事,蓝采和扫视会场一圈,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