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4章 故都的秋2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我弟弟真厉害

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

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换了一个说法。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 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名的转换,本来就暗含奔赴、寻访之意,也就更衬出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水镜下的众人一齐沉默。没错,这种感觉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先前听短歌行时就出现过。这大概就是楚棠经常提到的,阅读理解吧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领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了呢未央宫。

刘彻将溜到嘴边的“废话”咽了回去,转而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地名 “杭州、青岛、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体可对上今时的何地

太极宫。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 “开皇九年,隋文帝改钱唐郡为杭,吴山越水确为典型的南地风光。青岛与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国门,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长孙无忌接着沉吟道 若辗转三地赏秋为实写,这郁达夫行路的速度,是否太快了些

李世民大致估摸了一下余杭至幽燕的路程,也不由得微惊。他忽然忆起水镜曾经展示的袁老授勋时的画面,那宽阔平整的道路和可以载人的铁盒子,如果后世人的出行方式是那样,那这

个赏秋的路程倒也能理解了。

但是,这样的路和铁盒子,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那么,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的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味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311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典型景物,并为之拟一个小标题。

中唐。

白居易轻咦了一声 自然段,是从每行起首空两字处算起自然成段,这个称谓倒很贴切。元稹接着道“他们的句读也更为清晰,语言、句读、分排俱是通易,那岂非人人皆可学”同是文人,白居易一下子就懂得了元稹的意思。他们常觉大唐文德鼎盛,但大唐仍有不知书之人,后世,可是连随意女子都能读书的

元稹微一感叹 “当日我曾言及楚姑娘所问过于简单,你说她为塾师,或有开蒙之责,故而务求面面俱到。如今看来,不止是教授之责如此,更是因为他们所学所用俱是新文学,去古已远,难以理解才对。

白居易也想起来这番问答,他道 “昔年诗经至于汉,有毛亨、毛苌为之作传注,阐明经义;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补充修订;

至我朝孔太常,又为诗、 书、礼、义、 春秋等五经作疏,传天下学子。盖因时移世易,言语相隔,前人所作已多有不解,故而需代代相阐。后世释前作,本倒寻常,就是这新文学的翻覆,实在是太大了。

北宋。

苏氏兄弟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新旧之间判然有别,隔阂日深,那新文学推行之初,是否与旧文学有决裂之意

苏轼摇摇头 “未必,你听楚姑娘先前所讲,诗骚不忘,魏晋至唐,更有那明清的高明、曹雪芹。他们虽有新文学,却仍不忘旧之典籍,对李杜二人更是尤其推崇,我看不是决裂,而是兼收。

苏辙想了想笑道 “如此看来,后世也是文明昌盛之朝。”启新风而未忘本,他们的君王真是崇德知礼之人

苏轼也笑了 “文本相通,我等也来看看这新文学的写法吧。”

他边看水镜上的文章边做总结, 第三自然段,从一椽破屋起始,所见景物俱限于院中,便

是院中秋色;第四段写秋槐落蕊,不写菊花梧桐,反写槐树,倒是新奇。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槐蕊细密层叠,踏之无声,倒也符合所谓清、 静的秋味。

苏辙对这一段描写甚是喜欢。

唐朝。

骆宾王初至临海,履任县丞,在此之前,他堪堪才度过了一年牢狱之灾。那时在狱中,也是一个秋日,骆宾王听到寒蝉的鸣叫声,写下了“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之句。所以,他很容易捕捉到了关键要素。

“寒蝉鸣秋声,也是典型清秋之景,只是”他将目光落到了尾句的“蟋蟀耗子”之上,眉头微皱, 蝉是高洁之物,怎的与老鼠并举

老鼠就算了,用的还是民间俗称,格局都拉低了几个档次好吗骆宾王深深地觉得自己歌咏的蝉被糟蹋了。郁达夫,你能不能好好写蝉

杜甫也在思考楚棠的问题 自古写秋者多言雨,郁达夫看来也未能免俗。“我看倒也有新意。”李白看向后面几段,弯唇端起酒杯,似在品酒,又似在品文。杜甫秒懂,会心一笑 “不详写雨却是将笔墨落到都市闲人,便是在秋雨的萧瑟里加入清闲之

意,竟有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意。

他念的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李白见杜甫懂了他的意思不由得笑意顿深,一边给二人面前的酒杯斟满一边道“所言确是。不过我略有疑惑的是,市易之所人流熙攘,却不似文中所写的清旷悠闲。

杜甫点点头 观文中所绘之景,倒也有些像里坊生活。

第十一自然段谈及秋果佳色,也颇为独到。就是,末尾一句有些奇怪。李白眉宇间露出几分迷惑不解, den days,这是何意

观其形状,与西域字形也不一样啊为什么要在文章里加入陌生文字难道这是后世的一种风俗这字,长得也不好看啊

好吧,不只是不好看,长得也不像字。

同一时间,看到这里的秦皇汉武等人同样缓缓打出一个

den days,什么玩意

然而楚棠没有听到几

位陛下的疑惑,仍在讲述课文

大家找出来了吗我在这几段中一共找到了五幅典型图景,以供大家参考,分别是庭院秋色、落蕊秋意、寒蝉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水镜上将这五个小标题列出,并相应的配上了一幅小图。

首先来看第一幅,庭院秋色。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腻,破屋、碧绿的高天、驯鸽的飞声、槐叶日光、牵牛花。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这间庭院之中,看到这些景色,你会是什么感受

中唐。

柳宗元亦是写景名家,听到这话略一思索,便道 “破屋、破壁腰,感觉倒是有些萧瑟。”他对这两个“破”字印象颇深。

一旁的刘禹锡却摇摇头,表示不是很认同 “虽是破屋,泡饮浓茶却可见悠闲之意,而碧绿高天尚可闻驯鸽飞声,与前面的皇城人海相对,更显出静谧来,我觉得身处其中倒很闲适,有渊明隐居之风了。

辋川别业。

诗画双绝的王维对这段庭院秋色的描写十分欣赏,只看文字,便仿佛像看到了一幅画似的,特别是最后那一句“静对”,他简直激赏极了

“佛家有习静之说,于破壁腰中,静对朝荣的蓝朵,可见物华之变化,陶冶性情,向内观心,郁达夫颇有佛性。”

听了满耳朵的好友裴迪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

王维信心满满 静对一词足矣观出。可惜不能与他一见,否则我必要与他结交一番辋川庄上,可比皇城破屋适合习静多了。再说,他可是有一院子的朝荣

裴迪看了一眼自家好友又是欣赏又是遗憾的样子,心里一阵无言。当着我这个朋友的面说你想跟另外一个人交朋友真的好吗怪我不跟你一起信佛咯

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就我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到这一句时,我是真的为故都的秋心动了。

皇城喧嚷,一椽破屋辟出隐世之所,隔开市井喧喧。每天早晨起来一边喝茶醒神,一边就可以望见碧绿的天空,天高云淡处,不时划

过驯鸽的身影,翅膀扑展的声音偶尔响在耳边,反倒是觉得更加安静了。还可以细数日光,闲对花色,很少有人会不心生神往吧写得很美,很静谧,很安闲。

刚刚参与回答的刘禹锡和王维但笑不语,看吧,我们和后世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柳宗元暗自摇头,若真如此,郁达夫为什么要强调“破”呢

这是我对这一段中秋景的感受,总体来看应该是一种清新静谧的色调。那大家回想一下,郁达夫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水镜之下的柳宗元眼睛倏然亮了。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