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算法的底层逻辑则是,利用量子叠加态表示多个数字, 再利用多个数字表示万事万物。
它们看着相似, 其实区别大了去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门电路开合, 只改变了一个值;量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量子自旋, 却同时改变了这个量子上叠加的n个值。
当它们进行连续操作, 前者的速度是1+1+1……,后者的速度却是n*n*n……
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单只这一点, 它所运行的算法就与电子计算机截然不同。
但在不确定算法出现之前,星际历史上的量子算法——或者说一切编程算法,在本质上, 都是确定算法。
即,遵循一个确定的逻辑, 进行确定的计算, 得到确定的解。
那个时候,星际科学家根本没有“不确定算法”的概念, 潜意识里就认为一切算法都是确定的——毕竟,如果不确定, 还怎么进行计算?
在确定算法的基础下, 机器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可解的。
机器人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填充数据库,不断地改写自己的算法, 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层构造……但只要这一切依旧遵循计算机原理,依旧用算法来实现,就全都可解。
一旦可解,就是冷冰冰的数学模型,永远不能成为拥有温度的人。
这就是那条情感悖论的基础,也是科学家断定机器人无法拥有情感的根本原因。
然而……星际时代的历史上,还是发生了人工智能的觉醒运动。
那么问题来了,科学家们这套逻辑这么合理、这么无法反驳,为什么最后还是惨遭打脸?所谓的人工智能感情觉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工程师打算为自己的老式机器人增添量子计算模块,可是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差错。那个被引入的量子模块,直接与机器人的行为决策算法产生了冲突。
这名工程师灵光一闪,写下了那个后来引起社会动荡的著名算法。
“量子不确定算法,是史上第一个纯随机算法,它的目的是为机器人构造一套不可解的行为模式。”
“首先,利用多值叠加的量子态信息,为机器人构建一个行动标尺。这个标尺上叠加了n个值,意味着它可以向n个方向坍缩。”
“分别为这n个方向赋予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值,每个方向代表一次具体行为,就得到了一整套行为集合,称作行为域。”
“机器人会自己调整自己行为域里的各种行为区间,这就好像人类随着成长增添阅历、改变三观一样。”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