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普及文化知识,李振这次穿越过来前特意为赵缨络准备了大量的启蒙教材,使得这些孩子们非常热爱里面的文化知识,特别是里面的彩色插图。
张寡妇,不,此时应该称为王大嫂了。她站在王长刀的身旁小声地说:“当家的,你说这些孩子们真能和那些大老爷们一样学到文化吗?”
王长刀一边揉着有些酸痛的胳膊,一边说:“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头领想让这些孩子们和我们不一样。怎么说呢,我感觉他想让孩子们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 第39章 李振开办学堂的目的 (第2/2页)
宋朝的教育文化以“崇儒右文”为基本国策,\u200c别看着赵匡胤是个武将,但是他非常崇拜文化人。此时的官办和私人教育机构蓬勃发展,\u200c为宋朝储备了大量人才,但这些人才的出身大多数还是来自那些资深的大家族,其中以江南为最重。\u200c
宋朝时期,\u200c教育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u200c其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u200c在这一时期,\u200c无论是官办教育还是私人教育,\u200c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u200c官办教育方面,\u200c宋朝扩大了国子监的数量与招生规模,\u200c打破了官僚子弟的垄断,\u200c开始向平民开放。\u200c
国子监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u200c管理着全国的教育机构,\u200c下设国子学、\u200c太学、\u200c律学、\u200c武学、\u200c书学、\u200c算学、\u200c医学、\u200c小学等,\u200c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u200c此外,\u200c国子监还管辖刻印、\u200c售卖书籍等文化传播事业,\u200c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u200c
在私人教育方面,\u200c宋朝对私学的办学采取了开明的态度,\u200c史上有名的“四大书院”,\u200c即白鹿洞、\u200c应天府、\u200c岳麓、\u200c嵩阳书院,\u200c就是私学的典型代表。\u200c
这些书院不仅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u200c而且为宋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u200c书院的繁荣为思想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场所,\u200c许多有识之士甚至慕名去千里之外的书院求学。\u200c
以至于不少在朝为官的人都自报家门,是出身某某书院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个小范围的派系,这个时期的平民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入朝为官的也有,但是都是凤毛麟角。
其实李振在山寨开办学堂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以后的军事发展和民生建设,例如在战场上他通过书信发布命令,这要是碰到一个不识字的那不就歇菜了?
你说口头传报?先不说在战场上紧张的局势下能不能记住其内容,就算是记住了。结果半路上被敌人一支弓箭射杀了,那军情还怎么传。
以后李家寨逐步扩大,有可能成为李家镇甚至是李家县,看管仓库的如果连数量都记不准,还怎么管理日常事务。所以李振开始在李家寨强行推广孩童教育,别管男孩女孩统统赶到学堂中,先将文字和算数学会再说。
李振打死都没想到,他的一个无意之举在日后竟然会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福报。由于赵缨络教授的是来自后世现代的文化知识,这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吊打宋朝的任何学派。而且随着现代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的根深蒂固,在他们长大后对这个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成为了李振发展和扩张的一大助力。
唯一值得遗憾的是学堂如今只有赵缨络一人教习,本来李振派人从汤阴城请过来几个私塾先生,但在看过李振提供的教材后,立刻变脸拂袖离开。
有胆大的甚至直接对着李振开骂,骂李振有辱斯文,不配作为孔夫子的学生。
这样李振一头雾水:孔老二的儒家文化干我何事,我只要求孩子识字就行。 ', '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