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敌小侯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卷 第399章 南晋,大梁余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 第一卷 第399章 南晋,大梁余孽? (第1/2页)

叶玄凝视萧凝冰,目光灼灼。

沉吟了片刻。

“南晋得到的是整个大梁朝的文化底蕴!不是一些,而是全部!”

“全部?不可能!”

“大梁朝当年腐朽成那般模样,诸侯争霸,军阀并起。这些人对于大梁朝各地的文脉大肆损毁和掠夺,不知有多少名士大家和书生学子被他们屠戮,书舍、学堂损毁不计其数,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南晋得到了大梁朝皇家书院的那一部分传承,恐怕也仅占大梁朝文脉的十分之二三,你说全部,是否夸大其词了一些?”

“夸大其词?不……一点也不。”

叶玄又是玩味一笑,摇了摇头,旋即目光冷峻而又深邃的望向萧凝冰。

“公主殿下,倘若我告诉你,南晋皇族萧氏就是前朝大梁的余孽,你信还是不信?”

萧凝冰稍稍愣了一下神,以为自己听错了。

迟疑了数秒之后,大脑才反应过来。

一双如泓的眸子陡然一缩,瞳孔急速的放大之后又狠狠的收缩。

“你……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

“我说南晋皇族萧氏便是大梁朝的余孽!如今的南晋便是当年大梁的延续!”

“这……这不可能!大梁朝的皇族当年不是被尽数诛灭了吗?怎么会……”

“诛灭?是诛灭了,只不过那被诛灭的只是大梁朝皇族的旁支而已,真正的大梁朝的嫡系皇族早在大梁朝即将分崩离析之前,便已经金蝉脱壳,安然离去了。“

“金蝉脱壳?”

“不错!”

“你……你是如何知晓的,大梁朝灭国到现在已经近两百二十年,而且南晋国早在大梁朝尚未覆灭之前便已经存在,这……这世间上就根本对不上。”

萧凝冰的眼神之中依旧写满了吃惊之色。

对叶玄的话充满了怀疑。

但是她看叶玄的眼神又不似是在开玩笑。

一时间,却也不清楚该不该信了。

这时,叶玄却又是自信的一笑,目光从容。

“呵呵,这便是大梁皇族的聪明之处了。”

“是,大梁朝灭于两百二十年以前,南晋国早在大梁覆灭之前便从大梁朝脱离而出,自立为国。看似两者丝毫不相干。可实际上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不是陛下前不久让我调查萧妃娘娘的死因,我特地去大理寺和国子监翻阅了一些有关南晋的史书材料,再加上南晋国这些年对陛下近乎不知疲倦的刺杀,我还真发现不了这些。”

“公主,在你眼里,不……在近乎所有人的眼中,包括陛下眼中。南晋立国在两百五十年之前,大梁灭与两百二十年前我大靖高祖之手,南晋乃是脱离大梁,自立为国,本应该是敌对关系,可对?”

“自然!”

萧凝冰脑袋轻点。

正如叶玄所言,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不光是她,整个九州天下都是这样认为。

这几乎是一个颠簸不破的共识和真理。

南晋国当年乃是脱离自大梁王朝,后自立为国。

当初大梁朝还曾经派出大军镇压,只不过最终却接连折损了数名大将和数万大军,最终铩羽而归。

其后,大梁朝又接连发动了几次攻伐之战,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大梁皇族不得不默认了南晋国的存在。

一个与大梁国打了数次仗的国家,你现在告诉我他们乃是大梁王朝皇族嫡系余孽。

这怎么听都像是天方夜谭。

面对萧凝冰的怀疑,叶玄却也不心急。

招呼下人将石桌上的早膳撤下,又倒了一杯茶水,轻轻漱口。

然后在萧凝冰有些焦躁的目光中继续开口。

“两百五十五年前,前大梁朝京都皇室曾经发生了一起迷案。”

萧凝冰看着叶玄,没有接话茬的意思。

无奈,叶玄:“大梁开平帝年仅十五岁的皇子于宫中突然暴毙,而这是开平帝唯一的子嗣,开平帝悲痛欲绝,患上了失心疯,神志变得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朝中大臣以为开平帝难以履行帝王之责,逼宫其将皇位禅让给了其皇叔梁厉帝。失去皇位的开平帝于半年之后,于被幽禁的子夜宫失踪。“

“而就在开平帝失踪之后没多久,大梁朝曾经尽忠过开平帝的一干大梁朝臣也随之失踪。”

“民间传言,这些人连同开平帝被其叔叔以秘密手段处决,目的是防范开平帝突然神志清醒,会夺其皇位。”

“而从那之后,大梁朝进入了最后两位君主的统治时期。”

“梁厉帝得皇位之后,荒淫无度,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五年之后,江南豪族萧氏联合一众江南豪绅士族起兵反抗大梁,立国为晋。梁厉帝怒火中烧,派大军数次征讨,均铩羽而归。”

“二十年后,梁厉帝因荒淫无度,于夜间与嫔妃欢好之时被其子,梁灵帝率兵杀死于寝宫,梁灵帝随之即位。梁灵帝即位之后,其暴虐程度比之父亲更甚,加之连年的灾祸,北境突厥、戎狄南侵,百姓难以过活,生灵涂炭,随之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征战不断。”

“而在这期间,我大靖高祖于淮水起兵,经过多年征战,最终覆灭了大梁王朝,建立大靖王朝!”

“大靖王朝立国后,高祖曾亲率大军南征南晋,后因北境突厥南晋而作罢。后数次,南晋得天时地利之利,得以保国。最后一次,高祖再次发兵南晋,于长江边与南晋皇室对赌,输,罢兵班师回朝!”

“之后几十年之中,南晋向大靖称兄弟国,岁岁纳贡并且采取和亲联姻之策,如此得以存续两百五十余年,直至今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