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侯门医妃有点毒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37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于是大量失地破产的灾民涌入京城找活干。这些人有来自西北,有来自东北,西南,甚至还有人从岭南而来。在京城,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能活下去,女子也能找到活干,于是这些灾民纷纷扎根京城,不肯回乡。

另外,京畿各地乡村小民,皆知京城容易找活干,工钱又给得高。所以很多小民都会在农闲时到京城打零工。

更有甚者,常年留在京城,带着一家人做活挣钱。攒够了首付钱,也不回乡置办田地房屋,反而是在新民县买房置产,用于出租。据微臣了解,新民县六期,目前已经建有五千栋二层小楼。

购买这些小楼的人,要么是京城小民,要么就是京畿各地小民,少量外地灾民也会选择在新民县置产出租。因为诏夫人限制富户同小民抢房,富户在六期购房,反而是少数。

微臣可以说,因为诏夫人给小民建房子,因为新民县,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涌入京城。整个南城人口,突破两百万,绝不是微臣夸张之言。微臣甚至大胆估计,南城人口只怕要不了几年,就会突破三百万。”

文德帝听完陆侍中一席话,眉头紧皱。

“爱卿告诉朕,这个情况是好是坏?”

陆侍中严肃地说道:“有好有坏。人口增加的弊端在于,大大增加了京城的粮食供应压力,增加了京仓压力。户部上本要求增加京仓数量,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口暴增。

然而京城土地有限,产量也不高,增加京仓意味着增加地方官府的压力。朝廷要花费更多的钱粮,才能将粮食运输到京城。

其次,五城兵马司,绣衣卫的压力随之增加。需要更多的人手去维护京城治安。这么多人集中在一地,一旦爆发险情,或是疫情,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去年灾情最严重那段时间,不瞒陛下,当时微臣真的担心因为粮食不够吃,京城爆发乱子。

最后,京城人口暴增,等于是京城在吸地方的血。京城一地,就抽干了无数个县,无数个州府的人口。那些县,那些州府被抽干了人口,却依旧要完成额定的税收,征粮,徭役。这会大大加重留守在家乡的小民负担,会造成更多人破产。最终结果,肥了京城,穷了地方。”

文德帝眉头皱得越发厉害。

“好处呢?”

“好处就在眼前!”

陆侍中指着马车外面,“随着京城人口暴增,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到京城经商。朝廷税收也跟着年年增加。这是第一大好处。第二个好处,京城一地,养活了这么多破产的灾民,穷困小民。这些人有钱吃饭,就不会落草为寇,为祸地方。为朝廷减轻了极大的负担,也为地方官府减轻了赈灾的压力。

小民安居乐业,才有钱结婚生子,大周人口随之增加。同时会有更多的小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接受教育,十年二十年后,朝廷将是一番新局面,此乃盛世之兆。

但是不能为了一点好处,就忽略了人口暴增的弊端。微臣建议,重新核定地方官府的税收,田亩,粮食产量,人口统计。减轻对地方小民的盘剥。”

文德帝突然笑了起来,“爱卿想法很好,只是此事关系甚大,需从长计议。爱卿不如陪朕上城墙走一趟。”

第749章 奉旨杀人,何所惧!(三更)

一行人上了城墙。

天气晴朗,视线良好。

往北望,远远的能看见皇宫屋顶。

“皇宫竟然如此高大,朕还是第一次站在城墙上打量皇宫。”

“陛下,下面就是新民县。”陆侍中指着南边。

站在城墙上,偌大的新民县一目了然。

一眼看去,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密密麻麻的房子,一排排整齐排列。

其次就是好多人,全都是人。

“怎会有如此多的人?”文德帝发出惊叹声。

陆侍中介绍到:“新民县没有城墙,没有宵禁,加上山河书院的影响,很多读书人都租住在新民县。于是很多青楼楚馆,酒楼茶楼,纷纷跑到新民县开分店。

这便吸引了天下各地的商人,以及文人墨客,到新民县风流潇洒。人一多,各种商铺也随之增多。于是人就越来越多。”

“原来如此!”

看着人头攒动的新民县,文德帝心中隐隐的兴奋。

“陆爱卿,此乃盛世否?”

陆侍中迟疑了一下,想说不是,又站不住理由。

于是他便说道:“新民县一地,乃盛世景象。但是城墙内,微臣斗胆,绝非盛世。”

文德帝点点头,“事实就在眼前,朕看得见。这里是新民县,繁荣就在眼前。”

说完,文德帝走到城墙另外一头,指着南城,“这里就是京城南城,混乱,贫穷,同样在眼前。两边有多大的差距,朕看见了,也知道了。”

“微臣无能,死罪!”陆侍中干脆请罪。

文德帝摆摆手,说道:“和你没关系。你都说了,这是京城顽疾。几十年上百年留下来的顽疾。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不过在朕眼里,南城不仅是顽疾,更像是京城的一块补丁。破破烂烂,可不就是补丁。

爱卿同朕说了许多关于人口暴增带来的弊端,首当其中就是粮食压力。这一点,的确无法忽视。但是在朕眼里,京城人口暴增,好处远远大于弊端。

光是税收这一块,直接由户部接管,中间省却了多少道手续,减少了多少贪墨?地方上的税银伴随着各种摊派,十两银子最多只有一两能落到户部口袋里。京城有钱,户部有钱,朕就不用增加赋税,地方小民就不用承担沉重的摊派和徭役。这个好处,爱卿怎么没见到。”

陆侍中却有不同想法,“陛下,地方税银是定额,无论人口多寡,都必须如数缴纳。地方人口减少,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势必会加倍压榨留守当地的小民。”

“这些灾民的原籍,基本上都是中下等县,一年的税银区区四五千两。这点任务,难道都完不成?”

陆侍中连连摇头,文德帝没做过地方官,不知道这里面的名堂。

他说道:“地方官府除了税银,还要养人。一个县,少说七八十号人,多的能有上百号人。人吃马嚼,一年开销可不少。靠谁支应,自然是靠着摊派。

地方每逃走一户人家,就意味着没逃走的人家,要承担更多的摊派。若是当地官员要兴修水利,支应县学,还有迎来送往,再贪墨一点,则需要更多的摊派。这对留守当地的小民极不公平。”

地方官府的鬼名堂之多,文德帝的确没那么了解。

但是他看得更深远。

“即便将扎根在京城的小民赶回原籍,爱卿莫非以为地方官府就会良心发现,减少摊派吗?摊派不会减少,然而却有更多的小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允许这些小民扎根在京城,至少能让一部分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