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老道祭坛一起,河面果真结冰,岂不是大大的鼓舞士气?
拓跋焘若有所思地看着寇谦之,就在刚刚这一刻,他才察觉到这个道士确实是个不可小看之人,难怪能以寇姓登上天师道的道首之位,改革道教,传授道法。
这人要么就是真的不懂仙术,只懂天文星象之学,怕牛皮chuī大了以后下不来台;要么就是腹中有玲珑心窍的奇人异事,知道如何投其所好,又不至于让人厌恶反感,他一定是从哪儿看出来自己虽然决定绕河而下了,却对不能穿河而过十分可惜,所以一察觉到天象有变,立刻便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谋划了此事。
天相之事飘渺不可多言,若你起了祭坛,或我应了你施法请神,结果河面没有结冰,你就不怕我砍了你的脑袋吗?
拓跋焘轻笑一声,声音里却满是嘲讽之意。
老道虽不是神仙,但在嵩山得仙师传授诸般道法三十余年,若是连天象都看不好,砍了便也砍了,正好向仙师谢罪。
寇谦之也跟着轻笑,话语中并无畏惧之意。
你是个聪明人。拓跋焘不明所以地赞了一句,翻身上马,向左右传令。天佑我大魏,赫连夏必败!命骑兵上马,一千人为一队,分批过河!
天佑大魏!
大可汗威武!
倍当!倍当!(万岁)
拓跋焘骑着马,慢慢悠悠地过着君子津,身边跟着的,赫然就是那一身道袍的道首寇谦之。
拓跋焘骑着自己的爱马超光,不停地询问着寇谦之关于天象中各种不同的含义。寇谦之不卑不亢,一一作答。
待说到北方局势时,寇谦之神秘一笑,并不多言。拓跋焘见他如此作态,心中反倒不喜,也不追问,径直前行。
老道在两年前,其实曾经奉上过道书求见陛下
拓跋焘听见他突然提起此事,回想了一会儿,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每年各地的僧俗道人托书相奉之事也太多了,各个都自称是有道之人,他对神佛之事并不热衷,有时候见到确实有名的,就找个地方,用衣食把人家供起来,大多是佛寺或者道观,既不热衷,也不冷落。
他若说两年前的事qíng,那一定是记不得了。
那时候他刚刚准备伐夏,正忙的焦头烂额。
陛下贵人事忙,应当是不记得了。寇谦之见到他的神色便知道他忘了此事,便揭了过去,又问了一句:那敢问陛下,如今可记住老道了?
这话便问的有些放肆了。
拓跋焘的坐骑超光突然不再走了,马背上的高大青年扭过头去,淡然地对着身边的寇谦之说道:
你虽鼓舞士气有功,却是假借鬼神之事,不够光明磊落。天要助我大魏,我恰逢其会,遇到huáng河结冰,这便是天意,你虽夜观天象有功,但若是居功自傲,便是不智
寇谦之连忙道不敢。
无论道教、佛教、还是汉人儒家那一套拓跋焘看着寇谦之,我都无偏见。只要能为我所用,那都是好东西。若是以后你还能这般想法子鼓舞士气,我便是稍稍抬一抬你们道门也没什么。
所以,你也不必再出言试探了。
寇谦之没想到这个年轻的鲜卑君主说话这么直接,微微一愣后做出一副敬佩的样子,赞叹道:大魏有您这样不拘一格的英主,乃是大魏的福气啊。
这种话拓跋焘听到不想再听了,也没当回事。待他的马被左右牵着离开了最难通过之处,已经过河的骑兵立刻在河边整军待发,静待全军集合。
十一月初三,拓跋焘率两万轻骑兵越过huáng河,直扑统万城。
十一月初七,夏国国王赫连昌对魏军已达统万城下毫无察觉,直到兵临城下,方才率军亲自迎战魏军。
两方一经jiāo战,赫连昌得知是拓跋焘亲来,顿时惊慌失措,大败而逃,丢下几千人马,回统万城坚守。
统万城城高坚固,骑兵不可硬攻,城门和宫门又紧闭,拓跋焘不愿làng费属下xing命,便分兵掠夺统万城周边百姓,掳获了数万人,夺取马牛羊十余万头,将统万城变成了一座孤城。
魏国人口稀少,最缺百姓,这数万人被立刻送回魏国境内,安排在平城四周居住,开垦田地、织布做衣。
而拓跋焘率军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又得了不少人口和物资。
眼见着就要到正月,拓跋焘虽然是鲜卑人,却重视朝中汉臣,所以命令部下大将继续驻守,率领宿卫军回到平城,准备过年。
此番讨伐夏国可谓是连连获胜,统万城被攻下也就是时间的事,又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拓跋焘心中高兴,便yù在新年之时封赏一番,以奖励朝中军中将士朝臣一年的辛苦。
拓跋焘班师回朝,一进城,便收到了窦太后派人传讯,说是贺夫人要生了,他茹素已久,少做杀孽,连攻打统万城都没有多伤人命,正是为了这个孩子能够不像他的其他兄弟那般胎死腹中,或命中早夭,此时见果然奏效,孩子平安生产,连衣甲都没换,风尘仆仆就冲进了后宫。',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