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五十一章 简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也只有不行军,停下来的时候,刘备关羽和李孟羲才有时间聚一起探讨兵法。

李孟羲拿着小刻刀,跃跃欲试。

竹简做的很用心,每一片竹简大小厚薄几乎一样,竹简表面很光滑,一点疤痕和毛刺都没有,摸起来温润如玉,手感极好。

要刻什么呢。

对了,得帮那个小男孩儿记着他爷爷埋葬的位置。

“冀州河间郡文安县南路向南十里……”李孟羲低声默念了一遍。

然后,竹简放在膝盖上,他一手按着竹简,一手刻字。

觉得刻字好玩,第一个字,刻的就让李孟羲感到头痛,刻刀刻字需要技巧,没刻过字的李孟羲用起刻刀很生疏。

第一个歪歪扭扭的字,好算刻完了。

李孟羲吹去竹屑,把字左看右看,怎么看怎么丑。

第二个,州,第三个,河,紧跟着的两个字都较简单。

刻了三个字,李孟羲觉得手捏的发疼。

“文安县,就文安吧。”李孟羲自言自语。

因为捏的手疼,李孟羲想少刻点字,文安县他只刻文安,向南十里,他只刻南十里。

然后他越刻越省事。

道,左,百,坡。

四个字,把道左百步荒草岗这那么多信息给刻完了。

刻完了,李孟羲念了一遍,极别扭,省略到了极致。也只有他自己能看懂什么意思。

亲自刻了一遍竹简,李孟羲明白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写书了。

实在是竹简太他喵的难刻了,不仅慢,而且手疼,眼也累。所以能一个字刻完,就绝不刻两个字。

于是乎,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的春秋时期,主要文字载体是竹简,依托竹简形式简练的文言文,就成了书面语言的范式。

好不容易有了记录的工具,李孟羲决定把自己的兵法,立刻记下来。

从最早的开始,锥阵。

方阵可为各种阵法变换的中间阵。

那就写为,【方,中阵】。

当时研究,锥阵为何擅长破阵,总结的大概是兼顾了人力投放速度和人力集中两个优点。

便记为,【锥,投且集】

古怪的文字组合方式,根本不符合阅读逻辑和习惯,但李孟羲觉得自己能一眼看懂并且记录的很快。

一个字一个字的刻着,李孟羲投入进去,废寝忘食了。

比如攻城梯。【龟甲,方盾,方阶,左抬】。

这几个简单的词,分别就代表了——攻城梯可上覆盾牌;用来挡箭覆盖用的盾牌应该用方盾,没有死角;攻城梯的每一阶横杠,都应该是方的,防止圆形横杠让脚打滑;当到了城下,竖攻城梯之前,需要立刻把梯子上盾撇掉,应该是梯子右边的人松手,左边的人不松手抬着梯子。因为左侧的抬梯人,是用右手抬梯的,手的力量更大。

至今为止,李孟羲学习兵法和阵略,只是见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点很零散,不成系统,于是记录下来但时候,也是很零散。

刻了不知多久,李孟羲刻的手腕发酸。

他停下了动作。

“哥哥你在干嘛吗?”弟弟好奇的凑了过来,指着竹简问。

“哥哥在写字。”

“什么吗?”弟弟一脸的茫然。

看着茫然的弟弟,李孟羲突然想起,弟弟四五岁了,在前世,到上学识字的时间了。

“对了,砖头,你还不认识字的吧?”

弟弟茫然摇头。

“来!”李孟羲拉过弟弟,“哥哥教你识字。”

用刻刀,一笔一划的,在一片新的竹简开头,并排刻了两个“李”字。

然后,刻上了李孟羲三个字,和李砖,两个字。

李孟羲手把手的教弟弟念,李孟羲,李砖。

弟弟开心的念着自己的名字。

他认识自己名字是什么样子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