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百三十八章 日前所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要是再规范一点,各部用不同颜色的旗子,比如只有医师营用红布做旗,让新兵抬着伤员往后军去送,交代一句送到有红旗的地方,这样,新兵们就断然不会找错地方,找到木匠营之类的地方了。

除了医师营,木匠营既然已经是军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了,也该有旗帜。

尤其是匠营副官鲁犁所在的地方,有了醒目的旗帜,李孟羲找人也能快那么十几秒。

还有妇孺营也需要一面旗帜,辎重营有一个人重要性仅次于刘关张和李孟羲,这人就是那个古板的毫无存在感的的辎重营的百夫长,掌管着军中所有粮草辎重。

百夫长所在之处,也应旗帜鲜明。

想到这里,李孟羲突然记起,好像之前在文安县城借城池练兵之时,就思考过有关旗帜的应用事项。

当时想出了一些什么东西来着,李孟羲挠头。

索性不想了,李孟羲从车上翻出竹简,然后打眼一扫,找到了。

当时从守城方的角度考虑,认为守城应该井井有条,应该有旗帜来区分和标记每一个小队应该防守的区域。

当时想到,若是敌军在某一处攻的甚急,眼看要失守,这时城上的守军该如何向城内传递消息?

派传令兵下去求援就太难了,城墙上挤的都是人,传令兵往下跑,会让城头更混乱,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城墙那么长,传令兵得好久才能跑下去。

所以当时李孟羲想到的是,用旗子来传达危急军情,哪一段城墙上快挡不住了,有负责该段城墙的伯长决定是不是要请求援兵,若需要求援,就把事先准备的红色军旗举起来,朝城中挥舞,城中见了红旗求援,立刻派人上城。

当时还想到,旗子上应该写着编号,省的多处城墙求援,援兵上了城,见了数面红旗,顿时傻眼了,不知该支援哪里,支援错地方就等于没有支援。

所以,在旗帜上应从一,二,三,四等数字往后排,在旗上写编号。

城中统帅见哪个小队挥了红旗,比如四队求援了,就派一队人去支援四队。

由此还有另一个问题,士兵们天南地北的,四和十分不清咋办,听错咋办。

为了进一步避免失误,李孟羲当时认为,可以不用数字,用天干地支,或者用十二生肖画在旗面上以做区分。

用红旗来当做求援信号,这很好,但万一下雨,旗面都展不开了,城要是大一点儿,旗不展开,乱晃,在城中看来,跟一杆枪在晃一模一样,就看不见求援的旗帜的。

所以,应该用硬旗,比如用细木或者竹篾编成方形的框架,然后把旗面缝上去,这样以来,下雨也不怕了,旗面依然是展开的。

下雨是不怕了,可还有别的情况呢,白天守城能看见求援旗号,晚上双眼一抹黑,看到不旗帜了。

于是,竹简中就有记,用火把,最好是灯笼,通过打旗语的方式,或者把火光编程,比如三个灯笼,挂成一竖排,或者一横排,敌军快要上城了,立刻把挂成一排的灯笼升起来。',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