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六十二章 断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起手打开第一个盒子,入眼是一块白玉玉佩,伸手将玉佩拿出,侧身对着光线看了看,徐希才开口缓缓说道:“这是一枚宋朝的玉佩,玉质虽然一般,但雕工却是上乘,其中风格典雅、下刀丝毫不见匠气,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为何徐先生判定它一定是宋代的玉佩呢?”虽然在收上来时,永田理已经知道这是一块宋代的玉佩,但却并不知道该如何鉴定,此时既是考校对方,也是学习些新东西免得让人当傻贝儿坑。

拇指摩挲着手中玉佩,体会着玉质在手里的温润感觉,徐希耐心的解释道:“中国古时玉料产地大致可以分为四处: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新疆的和田玉,之后还有西安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最后是辽宁岫岩的岫玉。”

“而说起宋朝的玉器发展就不得不说宋徽宗,他在历史上留下嗜玉如命之名,且独好羊脂玉。也正是上行下校的缘故,民间也跟着啄玉成风,并且因为那时有不少古玉出现,也让宋玉的器型偏古。”

“但古玉多数都是以质为先,而且多年土埋之下,许多当年啄玉匠人留下的人工瑕疵,也被时光摩挲得不见踪影,也就影响了宋玉的整体风格,导致它既有着独具匠心的雕琢之美,也掺杂着大巧不工的味道在其中。”

徐希也是有心教学,所以说话时自然少了顾忌:“想必先生是知道南北宋的,宋朝那时因为王朝与辽金西夏对峙,使得产玉区的玉料没办法将送到中原,所以宋代玉器的玉料资源比较缺乏。

说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摇头唏嘘:“好的玉料就更少了。”

“偏偏玉是中国君子象征之一,‘君子无故不却玉’说的就是玉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于是宋人在本土玉料缺乏的情况下,也就不得不求助于海外,也就导致了有很大一部分玉石籽料是来自于南洋的。”

“而在五行上来说,海运远道而来的玉石沾了水汽,自然不可久存,且其质在遇到土德时难免会自愧形骸导致内里滋生瑕疵……其实现在看来,是玉质不同,而那也就生生将当时人们对玉器的欣赏观点改变,或说是转移。”

“以致从之前单纯欣赏玉质,到欣赏琢工与纹饰来,这其实也与后期籽料的产出过于昂贵有关系,练手的料子少了,能活下来和流传下来的,自然都是大师之作。”

永田理并未着急出声,如同品茗般仔细想通了徐希淡淡言语中描述的,烟波浩渺三百年的变迁,不由得轻轻鼓掌:“少东家厉害!以前我也问过一些人古玉的区别与断代,可是他们总是说得玄而又玄,令人不解。”

这样的夸奖,徐希从小到大听过无数,并没从中感到什么特别的,只是淡笑一下,以表谢意。

放下玉佩后,他又打开了另一个锦盒,只是瞟了一眼便说道:“前朝的铜戗金宣德炉,年份不长,但工艺不错。”

“前朝宫里的铜胎画珐琅碗,宫里的物件,做工精美,唯一不足的是有使用过的痕迹。如果不是哪位爷或是娘娘用过,就……拿着当个摆件吧。”

“明朝的铜手炉,没有印戳。工艺一般,这内里的套嵌同心圆环…是后修补的,铆钉这里用的是现在的双嵌技术,不是当初的涨头钉,不过它的特点是点上之后不大力摇晃,内里的炭火是不会漏出来的。听说……日本冬天寒冷,点上香炭,倒是可以用来取暖。”',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