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建]被误认是神明以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1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61章 公元前2800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 整个乌鲁克城都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城中的空地早已全部被征用为作坊或者是营房。除了从邻近的城邦征召而来的“民夫”之外,在农闲时节,连乌鲁克的农夫和牧人也都能摇身一变,变成搬运工人、锯木工、木匠、编绳工人、铜匠学徒, 甚至是普通的勤杂工。

从幼发拉底河上游源源不断地运到铜矿石和锡矿石, 一旦抵达乌鲁克, 就会立即送去冶炼场。在那里, 矿石被挑拣、熔炼,注入陶模,铸成生产出用于筑城的各种工具,锤、斧、锹、钎、凿……

幼发拉底河边到处是澄清后堆放着晾干的陶砖砖坯。陶砖窑日夜不间断地吐着黑烟,烧出的每一块砖都会由经验老到的匠人上下左右地都敲一遍,不合适的会直接被敲碎, 用石磙子碾成齑粉,送到城外去铺路。

绳子也是一样,编织绳索的作坊多了铁面无情的监督官, 任何一枚编织而成的麻绳都有办法追踪到每一个编织的参与者。但凡有问题的麻绳都可能导致严厉的惩罚, 毕竟筑城民夫们的性命可能都悬在这一枚工具或绳子的质量上, 谁也没有胆量掉以轻心。

后勤原本是由男人来负责的,后来很多女性站出来, 向忙碌的男性同胞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热乎乎的面包、香喷喷的炖肉, 总是配合着啤酒和清水源源不断地送到营地。所有的物资调运支出都由神庙的圣倡在旁记录与监督, 完全没有出错的机会。

但这些都不出奇。

最出奇的是, 乌鲁克人竟一个个都动力满满, 觉得“这不是王要做, 是我们自己要做的”。

开了一次乌鲁克的“市民大会”之后, 他们就全都变成了这样。

外来的民夫们非常不适应, 毕竟他们是被“洗脑包”狠狠洗过一番之后才抵达乌鲁克的。

但是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乌鲁克人为确保施工安全所做的各种措施,亲眼见证了因为忽视规章官员被当场革职,也见识到了各工地上各自铆足了劲儿暗自比赛,一定要把伤亡人数控制到最低最低的拼劲儿。

“洗脑包”终于渐渐褪色。

此外,在乌鲁克服役时间最长的一群民夫们被通知了“返乡计划”。

这批离乡已久的民夫们得到了“回家看看”的机会,他们可以选择永久返乡,也可以回乡之后再回来。结果多数人选择了回乡之后再回乌鲁克,甚至还有人表示,想要拖家带口把家人全都带来,在乌鲁克安家——

他们也确实有这个机会,因为乌鲁克的王已经宣布了:筑城满三年,从未犯过过错,外来的民夫,将有机会获得乌鲁克的“自由民”身份。

这个法令的颁布,彻底粉碎了“洗脑包”,令乌鲁克成为了令人向往的目的地,拦都拦不住。',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