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姐还是小学鸡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99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她自己也好奇,要是家公爷爷不答应的话,他爸会怎么收场?难道要以镇政府的名义,自己搞田做实验?这么一想,真的好对不起江海潮一家呀。江海潮他们自己倒没啥感觉,一个个只想去看大棚。小拱棚他们见过,用竹片插在地上覆盖薄膜就能做。可田那么大,要多长的竹竿才能撑起来呀?她问秋月姐姐:“你家搞不搞?卢艳艳她爸爸说8424西瓜就适合在大棚里种,才不容易开裂。”修远大大之前特别懊恼只种了八分田的瓜,愣是少挣了好几千块钱。秋月姐姐摇头:“我爸妈应该暂时不搞。我们家田稻子还没收呢,等收完稻子以后种草莓也来不及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她不好说出口。盖大棚太烧钱了,一亩地要好几千块钱呢。明年她就要中考,到时候考成什么样很难讲。她爸妈都决定暂时不动家里的钱,好应对不时之需。江海潮惋惜地点头:“这倒也是。”虽然10月份能在大棚里种一茬菜,但蔬菜价格怎么也没办法跟水果比呀。两边挥手道别,初中生要回家包书,小学生们则一心跑去田里看热闹。的确好热闹呀。他们家田里全是人,叮叮咚咚地树钢架。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塑料大棚用的不是小拱棚的竹竿,而是钢铁呀。难怪贵。海军突然间眼睛瞪圆,特别好奇地问:“蒙古包是不是也这么盖?”这这这,哥哥姐姐们谁也给不了答案。一向自诩见多识广的冯雪都羞愧,她也没见识过真正的蒙古包啊。江海潮发出长长的叹息,唉,世界好大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家公爷爷正和卢爸爸陪在个中年男人的旁边,听对方指点如何盖大棚,后面又该怎样种草莓西瓜。江海潮收回漫无边际的思绪,好奇地问卢艳艳:“他就是农科站的技术员吗?”那他未免长得也太着急了点,头发都能看到白的了。卢艳艳摇头:“不是,技术员在那边呢,蹲在田里抓土的才是技术员。”那这人是谁呢?明显家公爷爷和卢爸爸都非常尊重他。小学生们还没讨论出结果,大人们看见他们先招手,卢爸爸还调侃了一句江海潮:“怎么今天过来看怎么盖大棚,再写一篇作文发报纸?”“对呀,对呀。”大家都兴奋得不行,全都指着江海潮,“她又发了一篇了,今天才拿的稿费呢。”卢爸爸挑高眉毛:“哎呀,真够厉害的。”他笑着跟那中年男人说话,“徐老师,那你可要给我们小妹头好好念念大棚西瓜的经,叫她多发两篇文章。”这位可是他拜遍山头才请来的西瓜种植大户。为了开启本地大棚西瓜事业,他算下了血本。徐老师笑得特别豪爽,跟庙里的弥勒佛似的:“这也没啥好瞒的,种西瓜嘛,一个要地势高还有水,千万不能汪着。另一个就是土质,沙土不是最好的,像这种盐碱地反而适合种西瓜,再差一点就是黄土,你们这儿没有。瓜好不好吃,主要看日照和日夜温差。……”江海潮都后悔没拿个本子好记下来。卢爸爸一介绍,她就知道这是真正的厉害人了。徐老师从80年代就开始种瓜,已经把他们全村都变成了瓜田,现在开始计划跑到广东海南那边去种瓜,目标是汇聚一条向南追逐太阳的线。如此,他便能一年四季都供应西瓜。小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那就是说冬天也能吃西瓜了。好牛气呀!原来围着火盆吃西瓜,不仅仅是在新疆才会发生的事啊。徐老师被孩子们逗乐了,又感慨万千:“现在条件好了。我八年前开始种西瓜,市面上的塑料薄膜只有两米宽。这哪能带瓜田大棚呢?我让我老婆孩子扛着塑料薄膜在前面走,我拿电烙铁在后面焊,愣是一块块的拼出了三亩地的大棚。结果当年三亩田就卖了万把块,我一看,大棚种西瓜,绝对有出息。”大家听得目瞪口呆,8年前的1万块多值钱啊。他们今年卖西瓜还没挣到1万块呢。唉,说来说去,还是家公爷爷和修颜大大一开始卖得太便宜了。徐老师摆摆手:“瓜的产量也不一样,露天瓜的产量比不上大棚。所以说,越早搞大棚种8424瓜越挣钱。晚搞一天你都会后悔。现在不仅我们村,站在我们镇高处,放眼看过去,全是种瓜的塑料大棚。”江海潮越听越感兴趣。得亏今天海音也来了,所以没小本本做笔记也没关系。她听到后面好奇一件事:“徐大大,这么多人都种西瓜了,你不担心到时候瓜卖不掉吗?瓜太多了呀。”',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