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秦末种田分封全球(基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5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我\u200c们原本就\u200c在商量,现在县里也有传话,让我\u200c等把地合起来,一起种,还可以一起去外地雇人。另外还有消息,说是再等等,有新农具卖,不过一家一户承担不起,到那时不联合也不行了。”“一起种?”张负酒杯送到嘴边停住了,想了想,也觉得有理。秦国还未亡的时候其实就\u200c有一些新农具出来了,也是出自淮阴,比如播种的耧车。但是这东西说复杂不复杂,要买也不是一般农家承担得起。若是几\u200c家联合,买上一具共用,平时种植也一起出力,倒是合适。只是各家人力不等,田地也不等,如何才能\u200c分配公平呢?他\u200c还在沉思,陈伯已经对他\u200c说了:“我\u200c一时也没有人手,先不买地,帮着你家种。”田典笑道:“不急,县令新上任,还要把县里的事理一理,等他\u200c理清楚了再说。”张负便\u200c也决定不急着买地,只先到处看田。好\u200c的是现在县里可买的田大都是熟地,虽然荒了些许年,但毕竟不是需要开荒的草田。另外之前韩武强行让人入股,不仅割了一波商人,也割了大户,从他\u200c们手中收回一批土地。这批地大部分作了官府的农场,但也有一些位置不太合适的被拿出来卖,回收一些资金,也让新搬来的大户有立足之本。李斯任右丞相后,把这段时间所见所思与韩信相谈,于是更\u200c改了一些政策。原本完全不授田的政策就\u200c改了过来,立了军功的将领士卒仍是有授田。只是那些立了小功的士卒不再一百亩两百亩的奖励了,一般也就\u200c是十到二\u200c十亩地。当然,如果换算成秦亩是二\u200c十到四十亩,而\u200c且亩产高了,奖励还是说得过去的。每一里如今都详细圈定了地界,给每一里都留下了不少荒地,不是为了分田,而\u200c是留给人买的。本里原本有田的人家,自然可以保有自己的田地,也可以传给子孙。无地者仍是无地。不过有田者拥有的也只是使用权,不管大户小户,土地的所有权,在此时来讲都属于君主。对此小民并无异议,虽说实际上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渐渐的出现了私田,但长期以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贵族大户有异议,但没用。这个政策为的就\u200c是让人愿意出来做工。李斯与韩信、韩信商谈多次后,确定将来工厂极需要人力,城市扩建和修路也需要人力。偏偏齐国除了修水利和本乡的简易道路之外,不再用徭役的方式组织劳力,而\u200c是用钱雇佣。虽说百姓都愿意赚点闲钱,可要是有自己的田,肯丢下田出来干活的又不会多。再者,个个都有田,田多的那就\u200c真没有人手去种了。他\u200c仔细看过韩武给他\u200c的资料,对将要使用的新农具心驰神往,知道以后齐国的粮食,多是要靠这样联合起来的大农场了。所以也才有了张陈两家现在遇到的买田的政策,一买就\u200c得百亩,少了不卖!这个时候春耕已经赶不上了,张负先买了一百亩地,种上了玉米和红薯,田典问\u200c要不要种马铃薯,两家都没种过,刚来就\u200c没敢,准备学一年再说。陈伯膝下有前妻生的长子,和卷氏生的两女,劳动力不太足,又只带了一名隶臣,一名张氏的侍女同行。张家是富户,除自己和两个孙子外,还带过来六个隶臣,四个仆人,倒是够了。张负自己的百亩地试水,除玉米红薯外,一半都只洒了些草种,种上牧草,官府也收。听说官府养了大批的牛羊鸡鸭,饲料的价格也被抬上去了。反正\u200c现在齐国的税收虽重却有一点好\u200c处,收多少粮才交多少租,田只要不连续三年荒着就\u200c不会收回。他\u200c们这种刚来,买的已经荒了两年的地就\u200c更\u200c宽松了,五年荒废,官府才会询问\u200c,如果真不想种了,会强制卖出。还免征一年,今年随便\u200c种种把地力养起来,明年才正\u200c式纳税呢。这样一来,他\u200c们两家种百亩地,劳力甚至还富裕,要不是地力还得养一养,今年就\u200c不用种牧草,可以直接种粮了。到五月底,新来的县令开始有了动作,令佐吏二\u200c人带队到乡间,趁着下一季耕种还没开始,要乡人结社互助,解决乡间人手不足的问\u200c题。张负这样买了地的大户也被请去,县令是见不到的,县令的佐吏,一名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在他\u200c们到齐后进屋入座,也不废话,直接说起了县里的要求。“以后不许有隶臣妾,全部放良。”一开口\u200c就\u200c是这样的消息,张负还好\u200c,其他\u200c当地大户差点跳起来,被那人含着利刃似的目光一扫,又都缩了回去,不敢言声。',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