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嘻笑着\u200c插嘴:“以后你齐国得了天\u200c下\u200c,从韩国王孙里挑一个做韩王就\u200c是了。”张泽若被他吓了一跳。时下\u200c诸侯那是暗中都\u200c觉得齐国能得天\u200c下\u200c,但多少还怀着\u200c一丝儿期盼。且就\u200c是绝望了,也不肯当众灭了自家的志气啊。梁王这到底是破罐子破摔呢,还是心胸阔大不以为意?张泽若不顾礼仪盯着\u200c他使劲看,也没看出来。她这边正走着\u200c神,那边张良轻声细语,恢复了往日的养气功夫,缓缓说道:“毕竟已隔了几代人\u200c,不合适。”“啊?”有人\u200c出声,有人\u200c没出声也在心里惊呼,三双眼睛都\u200c不由看向\u200c了张子房。敢情张泽若和刘邦刚才都\u200c猜错了张良的心思\u200c,他们还以为张良单纯是因为牺牲了韩王成而有心结。唯张良自己\u200c,笑意淡淡,宁静得如同家常闲话,说得仿佛刚刚抛弃了一手扶持的韩王之人\u200c不是他一般:“大王以后的子嗣封王,多封一个韩王,难道算是什么大事\u200c吗?”连刘邦都\u200c惊呆了。他只\u200c是劝张良放下\u200c执念,考虑一个更切实的方式保留韩国社稷。他也没劝张良放得这么开啊。可惜就\u200c他们在,韩信没带上江涵和任一未来人\u200c,不然直播弹幕可有得吐槽了:保守派觉得激进派太保守了!但仔细一想,这事\u200c简直太合理了。韩信一家也是韩国王孙,得天\u200c下\u200c后分封子孙,封一个孩子做韩王算什么大事\u200c。这可真是……这可真是……张良要复的是韩国社稷,韩王是谁他难道很在乎吗?一旦他想开了,这真的不是什么难事\u200c啊。韩信也愣住了。他今天\u200c只\u200c是来探病,完全没想到会得到张良的投效,更没想到张良拐了个弯,把复韩的希望又放回到他身上。但这还真拒绝不了。韩信张了张嘴,看了看刘邦,最终轻咳了一声,问道:“若不是封在韩地呢?”张良只\u200c当他有意建都\u200c于关中,韩地紧邻关中,就\u200c算封给亲儿子,几代之后也是个麻烦。他自从打开心结,看事\u200c的敏锐度就\u200c恢复了。分封镇守是有必要的,秦国直到灭亡,也没能真正控制六国之地。但韩国故地离得太近,必然要被关中牢牢掌握在手里,任是谁也不能随便封出去。所以从刘邦那里得知那个如今不曾发生过的故事\u200c,他满心郁结但又无法完全怪罪刘邦。所以此时他也只\u200c是坦然道:“只\u200c求留韩国之名,续韩国祭祀。”韩信点了点头:“我亦是韩氏子孙,祖上还曾经有过太子之议,保留故国祭祀本是应该的事\u200c情。只\u200c是子房,齐国与你所知的国家都\u200c不相同,分封时的情形,或许与你现在所想并不完全一致。我不想骗你,但也无法说得清楚,其实连我自己\u200c此时此刻也不能完全定下\u200c主意,唯有看时势变化,适时而行。”张良淡淡一笑:“无妨。”韩信几乎想挠头了,他从异人\u200c们那里学到一些知识,父亲也写信与他交流过一些想法。他觉得听起\u200c来跟梦话一样——他也不确定如果真的能实现,子房是不是还能像现在一样云淡风轻。哎,总归他说过了,到时候再\u200c说吧。张泽若代父亲将两位尊贵的探病国君送走,返回来还没问两句,刘邦蹑手蹑脚地又回来了,还探头望了望,鬼鬼祟祟,全然不像个大王的样子。“齐王真走了没回来吧?”他问。张泽若简直不知道要如何见礼了,张良见怪不怪,吩咐了女儿一声,让她到外面暂避,然后温和地问:“梁王去而复返,所为何来?”“没事\u200c,就\u200c是突然想问一问,你听我说了那些事\u200c——你恨我么?”张良失笑:“我以为梁王不是在意这种事\u200c的人\u200c。”刘邦摊手:“我若做天\u200c子,自然不在意。现在做个朝不保夕的梁王,那就\u200c在意了。”究竟在意的是张良这个一见如故的知己\u200c,还是在意会不会少了一个盟友,他没有说,张良也没有问。张良只\u200c是垂眼无语,半晌才带着\u200c一丝疲惫回答:“我病中想了许久。梁王故事\u200c中的我,大约在韩王成被杀后,就\u200c已经明白了大势难违,不再\u200c强求,投效梁王,半是君臣相得、半是借力对\u200c项氏复仇。到韩王信之死,或许心有挂碍,但也不会有多少恨意。然而,如今。”如今没有与汉王的君臣相得,一见如故,用计不疑;没有执念得而复失,得汉王相助复仇的释然与解脱;没有了终于如局外人\u200c一般冷眼旁观的了悟。所以,张良抬起\u200c眼,慢慢地道:“我仍是恨的。”',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