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出版的地理类书籍要更丰富一些,会具体描述某地风俗,山川河流走向等等,有的还会加点类似游记的内容。
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官方典籍还是民间游记,写得都较为简略,也多浮于表面。
圣人这本,算是把各家综合起来的集大成者了。
他老人家认为,地理是一门“学说”,更准确地讲,是描述地区间差异的学说。
一个地区的地理,应包含气候、地貌、土壤、人口、作物、城市、农村、交通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很大,随后又引申出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分支。
他认为,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必然受自然地理的影响。
简而言之,地貌、气候、环境塑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社会形态——其实就是后世有一定争议的“地理决定论”,现代社会不太灵了,但在古代还是非常明显的。
与此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
书中还提到了天下核心区域——燕山、阴山以南,陇山以东——的安全问题。
圣人认为,若想守住这片膏腴之地,第一优先需要防御的是辽东。
辽东在手,可从侧翼威胁碛南、碛北草原。而辽东地多沃壤,渤海得之为“海东盛国”、“户口百万”,且有渔猎、耕牧之利,郡县化之后,可为“北地第一藩屏”。
辽东之下,草原对传统汉地有“高屋建瓴”的优势。且阴山、燕山防线诸多漏洞,被动防守不可能堵得住,故需主动出击,控制好碛南、碛北草原,不令其生乱。
但要想控制草原,还需稳固一东一西两处。东面是辽东,西面则是西域了。西域不宁,草原不稳,草原不稳,则中原不安。
书中最后还提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如此种种,这本可真算得上是“奇书”了,把前人曾提出但没深入阐发,或前人写过但不成系统的思想,去芜存菁,重新做了一番阐述。
至于其作用么,按照圣人的话就是给官员“扫盲”,让他们别“乱来”,对各地风俗、地理有个清醒的认知,别不知不觉中坏了事,捅了大篓子——因为对治理国家有用,故收录在《致治》一书中,作为官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给现在的政策背书。
因为很多人觉得圣人在辽东搞郡县化,又试图深入控制草原,还远征西域,有点“好大喜功”的意思。
圣人这是直接出书反驳了。
“听你这么一说,《致治》此书前三篇,都只谈了‘术’?可曾涉及道统?”听完之后,牛希济不惊反喜,问道。
如今这个世道,他最怕什么?儒家道统衰微已极,被武夫弃若敝履,他是真的害怕圣人断了这个道统啊!
但从现在的风声看来,圣人似乎认为儒家道统还是有用的,并不想断绝,甚至加以扶持、呵护,只不过需要与其他学派分享权力罢了。
这个——其实可以接受,他现在的要求真的不高。
“不曾涉及。”姚顗说道:“科举取士不会变,就是需要分润好处。农科已经分道录取,永为定式。将来说不定还会冒出什么别的杂科。前唐之时,众以进士科为尊。国朝进士仍为诸科之冠,但所考内容有所改变,杂科也渐渐上来了,这是最主要的改变。”
“也只能往好的方面看了。”牛希济闻言,轻叹一声,道:“如今最重要的,还是保住道统,其他都可以让让。不过,该争的还是得争。不争,什么都得不到,争了,或还能令圣人让步。”
姚顗没说什么。他是朝廷官员,身份摆在这里,不方便多说,但观其脸色,显然是赞同牛希济的。
第085章 事实与三围
人间四月,芳菲已尽。绵绵细雨之中,不知——
“不知多少措大赶来西京!”骊山脚下,在外围巡视的几名银鞍直士卒,看着被圣人召见的读书人,暗暗嗤笑。
一副穷酸样!
骑着头毛驴,怀里揣着半张又冷又硬的胡饼,行色匆匆。
而他们呢,与圣人一起打猎。得到的猎物大家都有份,吃得满嘴流油,不知道多开心。
这一对比,幸福感就出来了。
圣人真好,懂得俺们武人的苦楚。
此时的行宫之内,邵树德准备请措大们吃饭。
召集各地有名望的士人入京,名义上是所谓的“辩经”,实际上基调早已定下。
邵树德不会亲自下场与他们辩论。事实上,他只会划定一个圈子,让大家在这个圈子内辩。而在此之前,他还会私下里召集一批人,“通通气”,一切都做到了极致。
宫人们如穿花蝴蝶般,将一盘盘菜端了上来,置于每个人的案前。
牛希济也在场,他看着面前的几个菜,微微发怔。
“黄芽菜,亩收千余斤,即便在数九寒冬,仍可缓慢生长。六年前,司农寺分发种子至西京数县,而今京兆府、河南府数十县皆有此物。”邵树德洪亮的声音在上面响起。
众人收敛心神,静静听着。
“寒冬腊月,百姓可藉此物过冬,亦可出售换钱,补贴家用。诸位都是国之栋梁,摸着自己良心说说,农学培育出的黄芽菜,可有用?”
“有用。”
“冬日餐桌上若有此物,倒也没那么单调了。”
“天寒地冻之时,冬菜价比千金,百姓售之,也能多买些柴禾御寒。”
“确为造福万民之物。” ', '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