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沉冗文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岩显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峰顶平坦,林木丛丛,蔟生如发,来到观景台,凭栏远眺,峡谷幽深,锥状山峰,形如古之粮仓,惟妙惟肖,故名“天下粮仓”一座天桥悬跨两峰,结构为上承式钢管砼拱桥,我以为现代建筑破坏了幽峻的自然环境,虽然天堑变通途,但煞风景,可惜了。站在凌空天桥之上,脚下岚飞,飘然欲仙。举目望去,宽峡谷和深窄陡直裂缝切割开来的桌状山和圆锥状山,陡起独峙,形状或方或圆的峰群,高二三百丈,势急峰危,峥嵘峻险;色彩斑斓,或红或紫,气象万千。峰腰是层层的沙石岩壁,蔚为壮观。置身丹霞峰林,可望而不可及,间有瀑布奔泉,奇树突现,自朝至暮,日光移易,形状千变,景象万化,山之伟观,气势磅礴。

过天桥,一座九层“圆梦塔”傲然屹立,塔能圆善男信女未圆之梦,正在修葺。

方岩是最典型的一种丹霞地貌,岩石色彩丰富,岩层结构独特,层层皱折,纹路清晰的大石面比比皆是。其构成的物质基础是产生于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距今约6500万年前,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使得方岩山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从而使整个永康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漫长岁月中,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地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当下呈现的红层峰林式结构、秀丽多姿的山峰群。

郁达夫目睹方岩丹霞地貌赞叹不已,在方岩纪静中写道:

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

在通往五峰景区的途中,看到巨硕的赤壁丹崖,上万平方米,节理纵横,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五峰景区,只见五峰平地拔起,山势奇伟,鸡鸣峰、桃花峰、覆釜峰、瀑布峰、固厚峰等自东至西,为牙状排列,长的似黑蟒,圆的似覆釜,峰间瀑布如帘。五峰形成半环状,犹如城廓,北面通途,东边,天蜜瀑奔腾的瀑流自百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如喷珠溅玉;西面,龙渊飞瀑破壁而出,如飞彩流霞。站在峰下,闻飞瀑清音,仰视五峰,青紫无言,飞鸟不渡。远处,白云绿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近处,香樟古柏,云杉竹林,浓阴密布,清幽宁静,空气清新。

相传,一位仙翁出南天门赴南海的路上,挑箱笼边行浏览人间胜景,被五老峰的“桃源仙境”深深吸引,此等优雅奇境,天上见所未见,驻足凝观,用“天担柱”歇肩。因箱笼太重,扁担因溜柱而断裂,笼倒箱翻。仙翁可奈,扔掉两截断担,扶正箱笼,说:“此乃人间胜境,尔辈留住,也不枉此行。”说罢,兀自往南海去了。仙箱落地成了方岩山,仙笼变成“纱帽岩”;担柱孔变成寿山塘;石钟、石鼓、石磨都是箱内物体所化;仙琴飞到固厚峰下挂在石壁;两截扁担则化作双涧水长流于方岩五峰之间。

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覆危墙,离地约二三丈的岩根突缩,生成许多石洞,最大洞府,广阔深邃,可容300余人。奇峭者,绝壁忽而向东南的一折,递进而突起。五峰书院、丽泽池、学易斋等就建在洞穴之中,不施椽瓦,风雨莫及,置身其中,冬暖夏凉,犹如天然空调,令人心旷神怡,红尘不到,别有风味,巧妙地把天然洞穴与建筑相结合,形成洞内筑屋典型的岩洞建筑特色。著名的宋代五峰书院在固厚峰下的天然大岩洞中,四周岩壑雄伟,峥嵘奇突,依崖傍洞,壁北朝南,三开间,略呈方形,总面积175平方米,屋高二层,屋内圆柱十八根,柱础造型系明代风格,久经沧桑,依然牢固如初。

站在书院楼上,听天声亭下,弯曲山溪,流水潺潺,看潜龙碧湖,清澈似镜。在群峰怀里,有一种超然之感,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