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6章 什么叫顶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很快地,方言慷慨激昂的演讲,席卷全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不轰动。

尤其在文艺界引发的地震最快,也最猛烈!

陕北,《延河》编辑部。

陆遥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翻开《大秦之裂变》,每翻一次,心里的斗志就更上一层。

本以为借着人生大讨论的热度,让这个以“人生”为题材的《高加林的故事》,一炮而红,追赶方言,结果没想到他来了个更大的。

这下,他们俩的差距又被拉开了!

正当他胡思乱想时,胡采带来了最新一期的《华夏青年》,整个编辑部竞相传阅。

尤其是方言的演讲,引爆全场。

“岩子,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

陆遥默默读完,心里越发期待着方言能早点来陕北,当面和自己聊一聊这个华夏梦。

岩子你快来!我是一分钟也等不下去!

…………

武康路113号,小洋楼里。

“琳琳,你不在编辑部,怎么回来了?”

李尧堂听到动静,放下手中的笔。

“爸爸,您那半个学生又出了好东西,我专程给您送过来。”李小琳递上《华夏青年》。

“你说的是小方吧?”

李尧堂好奇道:“他才写了《大秦之裂变》,让整个上海滩闹出那么大的动静,报纸成天围绕着这个‘改革’,争论不休,这边还没消停呢,他那边又折腾出什么东西?”

“您看了就知道,绝对不丢您这半个老师的脸。”李小琳神神秘秘地笑道。

半个小时过去,李尧堂盯着眼前的《华夏青年》,默默地合上:“你肖叔叔什么意思?”

“我们准备在《收获》上,对小方的讲话内容做点评,最好啊,能跟《大秦之裂变》结合起来,特别是提到的‘文化自信’、‘华夏复兴’,这可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李小琳语气里透着兴奋。

李尧堂沉吟道:“我也写一篇评论吧。”

“您终于要动笔了?!”

李小琳惊讶不已,《大秦之裂变》在沪市,乃至华东,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文艺界,到理论界,简直吵翻了天。

然而,就算这样,李尧堂也没有下场。

“总该让人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我一出声,别人就不敢讲了,那还叫‘讨论’吗?”

李尧堂眼神飘忽,喃喃自语着:“复兴啊,华夏复兴……”

………

燕京,某处。

一间办公室的桌上,摆着金镛的武侠,以及《人民文学》两期的样书,每一本都插着书签,一翻开,内容就是《大秦之裂变》。

但此时,老人正在看《华夏青年》。

“这些都是茅公的那个学生写的?”

“是的,叫方言。”

胡木桥说:“上回您说,巴适得很!”

老人笑道:“这个小方,年纪不大,笔杆子倒蛮厉害嘛,就是不知道桥牌打得厉不厉害,有机会请他到养蜂夹道,我要见见他。”

胡木桥提醒了一句,现在恐怕不行,沈雁氷生病住院,方言身为弟子,在医院里照顾。

“茅公的病,好些了吗?”

“咳咳!”

“咳咳咳!”

沈雁氷半躺在床上,连声咳嗽。

“爸爸。”

沈霜放下《华夏青年》,停下念方言的演讲内容,一边拍他的背,一边感慨道:

“想不到岩子不声不响又干了件大事。”

“他啊,总会给你整出点不一样的惊喜。”

沈雁氷语气里带着一丝欣慰。

得益于《华夏青年》的全国发行,方言之名迅速传遍全国,甚至超过了“潘晓”的两个当事人,就像白若雪说的,潘晓是假的,但方言却是真的,立刻成为全国的风云人物。

顶流中的顶流!

这篇演讲的内容太热血、太煽情,就算只看一遍,只听几句,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他们也许不懂《大秦之裂变》的“以古喻今”,但华夏复兴的梦想,他们是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毕竟,没有大国崛起,哪有小民尊严。

方言的一席话,让《大秦之裂变》的舆论形势一边倒,连带着支持改革的声音,也占据上风。

“爸爸,我给您继续……爸爸!”

“大夫!大夫!”

沈霜注意到沈雁氷状态不对,大声喊道。

感谢20240307083346265的100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