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16章 小说写得精彩导致老朱入戏太深,大明知县难当朱棡要考察吏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 第216章 小说写得精彩导致老朱入戏太深,大明知县难当朱棡要考察吏治 (第2/2页)

如果换做以前,朱元璋还不担心朱棡会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

毕竟没有什么参照物,可以让他胡思乱想。

可自从《铁齿铜牙李善长》这本被朱棡送进宫里之后,朱元璋就对里边的“反派”产生了滤镜。

倘若不是今天朱标和朱棣及时劝诫,他的潜意识里,恐怕又要出现心魔了。

“老三到底还是多虑了,我大明富有四海,又怎会容不下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呢?”

此时的朱棡一行人,已经抵达了位于应天府南部的溧水县。

“不远处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想寺,据说该寺周围还有隋末农民义军将领杜伏威的屯兵地遗址。

晋王殿下如果不急着赶路的话,下官愿意陪同您前往一观。”

看着跃跃欲试的冯诚,朱棡朝着站在自己身旁的溧水知县王承基说道:“孤王听说在无想寺的附近,还有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石观音洞,以及元代的招云亭。

如果王知县有时间的话,这些地方孤王都想走一走。”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并不太看重进士出身,晋升往往重政绩而非资格。

即使是进士出身的知县,也只能慢慢往上升。

因此那些新科进士们往往都是提心吊胆,惟恐发外去做知县。

再加上大明县制的弊端也不少,其中有些弊端还相当严重。

仅是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就有至少四点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大明县官与县吏,设置的比例极不合理。

一县衙官员最多才四人,需应付来自六部和省、府,两个方面的各种指令和检查。

还要从钱粮、刑名、学校、风化、生产各方面,有效统治全县几十万百姓。

因此县政把持在群吏手中,最终导致行政者无权,有权者又非行政决策者的混乱局面。

第二、大明考察县官政绩首列催科,实际上就是逼官残民。

为完成征派任务,各地知县全然不管百姓死活。

本来有田才有田赋,然而到了明中期天下额田已减半。

所失额田均被官僚、绅衿、地主,利用飞洒、诡寄等手段侵吞了。

然而额田虽失,但田赋却丝毫不能减少,于是知县又把失额推到了农民身上。

第三、大明县衙的办案,是非常黑暗的。

官司的胜负往往不决定于是非曲直,而取决于贿赂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

平民百姓一涉及官司,非家破人亡不可。

首先的花费是写状词、请讼棍,不请讼棍非败诉不可。

其次要行贿吏书,并通过吏书之手转而行贿于县官。

有明一代,真正为百姓服务、清正廉明、为民请命的县官,几乎是没有的。

第四、大明管治县衙的“婆婆”,也实在太多了。

既有中央六部直接插手地方政务的“条”,也有省、府作为县顶头上司的“块”,甚至还有来自中央的各类御史、钦差。

朱棡之所以选择在溧水县拖延时间,主要就是为了查探王承基及其麾下官吏。

是否存在侵吞额田的情况,以及六部和御史胡乱插手县政的问题。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