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听说江西境内的清军绿营当中,有不少将领因为受到排挤打击,再加上清虏四处横征暴敛、剃发易服,民怨无数,地方上也有群情激奋,故而想联系一二,以作将来战场之上,突然倒戈,收获奇效啊!”
姜曰广闻言思忖一番后,觉得可行,点头道
“你们打算联络谁?又要我帮些什么?”
年轻人正色低声道
“在下听闻提督金声桓和总兵王得仁被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排挤,可有此事?”
姜氏地方豪族,不少子弟都是府县上的吏员,对这些上层政治生态洞若观火。
“确有此事,怎么?你们想策反金、王二人?那金声桓乃反复小人,王得仁也不过一介匹夫,想要靠他们二人成事,恐怕难如登天。”
作为东林大佬,姜曰广言语当中还是不免有些傲慢的,不过他倒也没说错,金声桓的确就是个反复小人,他本是地方流寇出身,后来投了明军的左良玉,左良玉死后,跟随其子左梦庚降清,还参与过杀害隆武朝兵部尚书杨廷麟,以及赣州屠杀,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历史上之所以反正,也就是因为清廷排挤,欲求不满而已。
朱由榔倒是从来没想过要靠金声桓就拿下整个江西,只是希望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从而降低攻取江西难度,给清廷一个大“惊喜”。
至于日后怎么对待金声桓,大不了给个名不副实的虚衔半软禁起来就是,反正届时怕是整个江南都已经拿下了,还怕他能作出什么妖?
相比之下,朱由榔更担心的是这个位面的金声桓,恐怕未必会反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原因很简单,因为由于朱由榔这个变数的到来,此时的江西形势和历史上已然大有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历史上的满清定南大将军谭泰此时并不在江西,而是由于清军平定湖广和李成栋拿下广东后,离开了江西,这才给金声桓和王得仁的反正留出机会。
可现在,因为桂北的大溃败和湖广失陷,清军上下都是严阵以待,谭泰不仅早早就重回江西,还大肆扩兵,清廷甚至还派出了镶白旗的固山额真何洛会带八旗精锐辅助,一幅要严防死守的样子。
若果在没有明廷方面介入,金、王二人别说是否能够闹得像历史上那般声势浩大,恐怕敢不敢反,都在两可之间,故而,朱由榔必须提前介入准备,决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
“阁老不必担忧,我等所图不过是希望能在两军征战之时以此给予清虏重创,以免陷入顿兵坚城的窘境,至于光复江西,主要还是靠大军征战的。”
姜曰广颔首,接着道
“既如此,我倒是能够联系到金声桓,其人原是左梦庚部下,我当初和侯恂往来时,与他有过人情交集,若是要求见一面,想必不会拒绝。”
侯恂是崇祯朝的户部尚书,也是当年东林党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或许不怎么出名,但他儿子侯方域倒是在后世家喻户晓,因为这厮就是戏剧《桃花扇》的男主角。
其人对左良玉有提拔之恩,左良玉一直视之如父,两人内外呼应,算是政治上的联盟,故而后来弘光朝党争之时,左良玉部变成了东林党人手里为数不多的“枪杆子”。
“还望阁老能够引线搭桥,为在引荐一番,日后若起事之事,阁老乃南昌名望,不妨号召赣北诸多府县士绅,以作响应。”
姜曰广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若是自己能够说服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再号召江西士绅起事,滔天之功且不谈,更重要的是,日后金、王二人若是能在大明军中得用,自己这位“引路人”便可将他们作为自己在军中的外援,就像当初侯恂和左良玉一般。
之前弘光党争,东林党被马士英联合江北四镇军阀暴力驱逐赶下台后,这些个耍了几十年嘴皮子的文官才第一次认识到,在乱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还是要看刀把子硬不硬。故而,不少东林党人就开始学习之前侯恂的成功经验,想自己掌握军队或者和军中将领建立利益关系,引为外援。
之前的何腾蛟、丁魁楚等人干的破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动了这个心思。
第31章 策反
南昌城西郊的一处别院内
“姜学士光临寒舍,在下有失远迎,快快请进!”
身材高大、面容粗犷的金声桓连忙将姜曰广迎入别院内,一旁的王得仁也作陪。
对于金声桓而言,倒不是说姜曰广有多大面子,他和金声桓的交情也就一般而已,关键在于金声桓这些日子受巡抚章于天等人排挤,作为一个粗人,他还是很希望能够找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咨询一番。
在他看来,曾经当过内阁辅臣的姜曰广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极善权力斗争的文官,也许能够给自己出出主意。
姜曰广呵呵一笑,也不多言,只是与二人一同进院。
几盏热茶奉上,无论家具还是瓷器都是一流,至少也值个几百两银子,金声桓当初在赣州等地凭借抢掠手段积累了不少财富,这也是章于天等人打击他的原因,正是觊觎其人手中财富。
寒暄一番后,金声桓才切入正题
“姜学士此来不只是与我这个粗人叙旧吧?”
姜曰广微微敛去笑容,淡然道
“听说提督近日处境不佳啊,龙困于浅海、虎落于平岗啊。”
金声桓颇是不忿的放下茶盏,闷声道
“章于天那鸟厮,还有董学成那损人实在可恨,明明就是瞧上了我老金的家业,贪得无厌,屡次索贿,一开始我还给,可这厮毫不知足,胃口越来越大,我便婉拒了,他竟趁机排挤与我,实在该杀!”
一旁坐着的王得仁也附和道
“那些个北京遣来的官员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我们,处处提防,还好几次克扣该发的粮饷,明是将我们当做外人。”
事实上,清廷入关后采取的“以汉制汉”政策非常巧妙,简单来说,清廷在投降归附自己的汉人兵将中制造出了一个“鄙视链”。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那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归附后金的辽地汉人,诸如李国翰一类,他们除了和满清宗室没法比外,其余和一般八旗氏族地位相当,算是鄙视链的顶端。
其下便是后来投降的明朝边军,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人,这些人往往都带着不少军队和技术来降,满清虽然也加以重用,甚至让其负责一方,但同时也有不少防备和掣肘。
再其次便是入关后投降的北方明军,对于这些人清廷大多都将其分散到各个八旗将领麾下辖制,如果没有八旗统帅管辖,就会尽量防备,比如姜镶。再有便是南下后投降的原弘光朝、隆武朝麾下部队,比如金声桓,对于这些人便是防备和打压大于信任了。
这两个部分是绿营的主要组成。
而在鄙视链最下面的,便是原顺、西的农民军,对于这部分人,满清很少接受大规模投降,即使投降也会想方设法的架空乃至杀害,典型便是历史上降清的孙可望,即使主动投降,但清廷依旧完全不信任。
究其本质,清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入关并掌控局势,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洞悉了此时关内的统治阶级,明末的士绅地主们的想法。对于这些士绅地主而言,清军虽然也横征暴敛,还要剃发易服,但农民军可是要“拷饷”、“均田免赋”、“吃大户”的,所谓“宁予鞑虏、不予流贼”,他们宁愿让满清在头上作威作福,给异族歌功颂德,也绝不愿意让李自成坐天下。
而眼光毒辣的多尔衮也非常懂得伪装,在入关之初严肃军纪,还大肆许诺关内士绅、官吏,表示“一切如旧”,甚至打出给崇祯皇帝吊丧的旗号,整个北方几乎望风而降。
地主士绅们欢欣鼓舞的以为又可以过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好日子了,哪怕对方是鞑子又如何?反正只要不动自己的蛋糕就行,但他们短浅的目光,很快就让自己吞下恶果。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