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6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这年头科举考试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许多科举无望的士子,在听说朝廷可以直接考核任职后,当即放弃继续科考,参与官员考核。

经过基本考核之后,只要没有犯罪记录,文化水平过得去,就会经过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派来的官员,短期培训后,分为各个巡视组,前往基层参加度田和新政推行的执行与监督工作。

沈平鸿就是其一,考完七日后放榜,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名列榜上,只是名次有点低,全省倒数十七名。但这毕竟是举人啊,还是让他大为惊喜,身边同学友人纷纷前来祝贺,在封建时代,中了举人,就算正式步入士绅阶层了。

这也是沈平鸿的幸运,其实按照他的八股水平,在浙江这种大佬边地的地方,大概率是中不了的,但当时阅卷的主考由总督陈邦彦、布政使李新(原广东布政使),按察使常延龄,杭州知府顾炎武带着精干官员,一起组成。

很显然,除了常延龄外,其余都是昔日肇庆旧臣,是新政派的骨干力量,本来沈平鸿因为经义水平一般,时应当刷下去的,但后面顾炎武看到了他的策论,觉得写得非常精彩。

也许当时沈平鸿已经觉得自己上榜无缘,干脆放飞自我,将心中所想全部袒露出来。

文中,他首先对于这个题目就提出了反驳,认为一个知县,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必须从整个朝廷的视野来部署。

浙直农民并不是不愿意种粮食,事实上,这个年头的粮食还远没有富裕到可以大量商品化的地步,之所以多种桑田,其实归根到底,是嘉靖以来,朝廷官员和地方士绅联手的结果,毕竟粮食再少,又饿不着他们,但多产丝绸,却可以卖出换银子。

要平衡这种现象,就必须由朝廷出手,让种粮食的收益和桑蚕平衡,具体手段就是从关税下手,浙直大部分丝绸主要还是用作出口,有目的地提高丝绸出口关税,同时限制浙江从外省的购粮限度,便能逐渐抬高粮食价格,让种粮有利可图。

顾炎武所欣赏的,其实不是沈平鸿所给的手段,这些方法户部、洋务院那帮子“账房先生”也能想得到,他欣赏的,是对方所体现出的财政经济素养。

早在月前,随着中书科各个调查组不断反馈,再加上一线市舶司所反映的数据,朱由榔便发现了,眼下大明的对外贸易市场,有过热的嫌疑。

对外贸易从来都是双方的,一个国家,过于依赖外部市场不是好事,后世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好歹还算“两头在外”,可眼下大明的资本市场,几乎是“一头在外”,如此下去,除了换来一大堆贵金属,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外,不会有任何好处。

而且全国的投机资本,都聚集在沿海地带,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非健康,除了洋务院老大张同敞最先发现问题外,正在进行杭州市舶司建设的顾炎武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向朝廷上书。

必须要对外贸市场规模进行限制,资本投机在现阶段,虽然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动力,但必须给它套上缰绳。简而言之,大明朝廷在开创性的建设了一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规律之外,还需要加强“看得见的手”,及财政干预。

沈平鸿身为一介寒微士子,能有这般见识,在同龄人中,依旧是相当出类拔萃了,顾炎武大为欣赏,又了解到他的明算成绩也不错,八股虽然一般,但也还过得去,便向陈邦彦推荐了一二。

最后,由陈邦彦拍板,考虑到朝廷虽然只说这两科作为参考,但若是完全没有影响,日后考生也不会重视,所以在八股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应倾向于其余两科优异的考生,沈平鸿就这般被填进了桂榜末尾行列。

这次各地乡试,虽然没有公告,但各省主官都知道,上面定下了一条潜规则,无论哪个省,所录举人中,三代内都没有功名的平民子弟,占比不得低于五成。

沈平鸿虽然也属于平湖沈氏,但隶属旁支庶出,也算寒门行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乡试之后,能中举上榜,那自然是天大荣耀,过去沈氏族人中,那些瞧不起他的人都纷纷带着贺礼上访,毕竟沈氏嫡系已经被一锅端了,剩下这些旁支,能有一个官面人物,自然要巴结一二。

但面对同科举子们邀约共同赴京赶考的请求,沈平鸿却拒绝了。

他知道自己的水准,能在浙江中举已是相当不易,若是去南京参加会试,基本完全没机会。

但他也不打算回老家继续读书,参加下一次科举,沈平鸿知道自己不是经义八股的那块材料,如今侥幸能够得到个举人功名,已经相当不易,干脆去布政使司应募,直接出仕。

一到衙门门口,人还挺多,不仅是今科举人,往届举人也可以参加,整个浙江少说也有几千举人,科举无望,想直接出仕的不在少数。

沈平鸿先是要在门前记录自己的个人简历,而后进衙门面试。

面试过程挺简单的,也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就让回去了。

第二天便传来被录用的消息,三日后前往布政使司衙门报道,发了一个“浙江观政员”的牌子。

第一批约三百人举子被分为十六个巡视组,每组除了二十来个预备官员外,还有一名布政使司、府县官员,一名按察使司官员和一名军官带队,政务官布置任务,算是组长,按察司官员负责记录监督,军官带着一个哨的兵马扈从。

沈平鸿所在巡视组被分配到绍兴府,路上他发现,从本月开始,随着乡试结束,大量的巡视组建立起来,以至于带队官员都快不够了。

不仅举人,秀才们也有自己的巡视组,但他们的牌子上写得是“浙江观务员”,相较于举人由布政使司调配,秀才主要受知府衙门管辖。

到了绍兴府,有不少出身大族的举人受不了,直接辞职,宁愿备考进士,也不愿受这种鸟气了。

原本在他们想象中,自己一到地方,应该就是在衙门里听听报告,跟着知府知县做做事。

可事实上,上面给他们的工作却相当“有辱斯文”,居然让这帮举人老爷,跑到田里去丈地!是的,巡视组的主要任务,要么就是在乡间带着衙役、兵丁丈量田地,要么就是解决新政推行中的纠纷,都是在田间地头到处跑,这对于某些心怀士大夫“致君尧舜”的生活大相径庭,尤其是那些出身富贵的士子,难以忍受这些“锁务杂事”。

反倒是沈平鸿这种贫寒子弟如鱼得水,这也算是一种考验和选拔。

第20章 兵苑

就在各省乡试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朱由榔正勒马出南京内城,这几天可是把他憋坏了,总算是能正大光明跑出去了。

此行倒也不只是为了放风,而是带着任务来的。

在恩科开始的同时,作为穿越者,朱由榔当然没有忘记另外一个科举——武举。

但说实话,明清的武举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异人才,但地位完全无法和科举相提并论,武进士恐怕不比一个举人强多少,这一方面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但更多的,还是武举本身含金量不够。

首先,所谓“穷文富武”,武举第一项就是考弓马骑射,这玩意实在太难为人了,战马可不同于一般马匹,别说平民,就算许多小地主家庭它也负担不起啊,更何谈还要弓马娴熟。

除此外,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必然需要良好的营养条件。

于是非常尴尬的就是,有这些条件的家庭,人家更愿意请个私塾先生,让子弟考科举入仕,没这个条件的家庭,你想考也没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太祖朱元璋是反对武举的,朱元璋认为“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意思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文武兼备,为啥要搞文官武将各自取士,直接合并到一块不就完事了嘛,所以洪武朝是没有武举的,而是将骑射加到了科举科目当中。

朱元璋理想丰满,但现实还是那个问题,“穷文富武”,这依旧会堵住寒门士子的路,后来科举中的骑射科目也的确形同虚设,被废除。直到宪宗朝建立了系统的武举之后,武举的地位也非常尴尬,基本上,只有那些卫所军官子弟,实在没办法走科举后,才会参加武举。

而且即使中举,待遇也不高,相较于科举进士,动不动就能入翰林、入六部,最差也是知县,可武进士,却只能得一个虚衔,运气好有门路的才能混个低级军官。

并且人数也不多,每科一般也就几十人,虽然也出过俞大猷这种名将,但总体上依然相当拉胯。

而朱由榔开出的药方也很简单。

说到底,过去那种武举形式,归根到底是出于一种“图省事”的投机心理,考武艺、考谋略,寄期望于能够碰见个郭子仪那般名将出来。

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无可厚非,但朱由榔既然想推进军队近代化,就必须做出改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