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是已经有教导师了吗?干脆直接把教导师固定下来,改为武学,扩大招生。
基层军官才是军队灵魂,“猛将必发于卒伍”,唯有一支有文化、有素质的基层军官队伍,才能将军队带向新时代,成为自己事业的坚定基石。
于是乎,曾经的武举,变成了招生考试,而教导师也搬到了城外,换了牌子,称为“大明武备兵学苑”,由于所在的地方叫做细柳坊,故而大明兵苑常被称呼为“细柳兵苑”,倒是有当年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在。
招生考试只有两科,不再单独考察骑射,当然,如果你会那更好,直接作为“特长生”录取。
第一科考文化,不同于以前要考什么谋略,这个考试要求非常低,基本就是小学语文水平,能读会写就行。
第二科考体力,穿上甲胄,带上武器,跑完八里地,就算完成。
只要能通过这两科,并且经过审核,没有犯罪记录,就能成为正式学员。
这标准之下,家庭条件稍好的平民阶层也能进入,甚至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自耕农恐怕还更有优势些,唯独需要识字有些麻烦,但考虑到明代的识字率并不算太低,许多自耕农、小地主家庭也会读一两年私塾。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科举考试中的淘汰者,那些连秀才都没考中的童生,也多了一条路可走。
朱由榔让刚刚转任兵苑祭酒的李明忠放大胆些,第一届干脆先召个两千人,教官也好解决,当初的教导师无论虎贲旅还是羽林旅都已经毕业了,直接抓一批成绩优异的回来当教官。
教导师解散后,原本的总兵李来亨可谓如蒙大赦,非要申请跑到一线当指挥官,不愿意带学员了,这两年他可谓相当惨了,农民出身的他还得和教导师将士们一起学文化知识。
朱由榔见他学了两年,也算有所成了,便给他挪了窝,先转到枢密院当个承旨,等部队扩军后,再下放一线任职。
而新建的兵苑祭酒,思来想去,选择了素来以严谨治军闻名,文武双全,在湖广战场立下大功,这次被封了建昌侯的李明忠。
兵苑学制为两年,效仿之前羽林旅,第一年上半年全体集训,练习纪律、体能和文化政宣课,下半年开始分科,分为步、骑、炮、辎、政五科,政宣科是新设立的,以前只实行在教导师内部的政宣制度,将通过这一渠道逐渐向全军推广。
从第一年下半年开始,除了文化、体能、纪律、政宣课外,开始添加各自的军事技能、格物、数学、战史等科目,并每月组织演习操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入苑即入伍,这些学员进入兵苑后,和现役士卒一样,是有军饷的,甚至还要高一些,比当年戚家军还要高些,每月一两七钱,一年二十两以上。
和他们毕业进入部队后,队副一级的工资差不多。
故而养这个兵苑,虽然就几千号人,但相当于多养一个师了。
朱由榔规定,每年兵苑入学和毕业仪式,天子都必须到场参加,如果天子染病或者年幼、年迈,才能让太子,或者大都督同知、枢密使代替。
这些学员,日后便是明军的中流砥柱,再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朱由榔亲自着戎装,在御前司仪仗队伍的护送下进入还没完全建成的兵苑。
兵苑主体是在原孝陵卫的一处兵营校场上改建,营房都还没搭建完,只是勉强够住。
不过校场倒是宽敞,站个几千人不成问题。
新进的两千学员,尚还有些稚嫩,只接受了七天的临时纪律训练,勉强能排出阵型,但依旧缺乏久战老兵的肃杀之气。
原本朱由榔还担心两千人招不满,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先后参加选拔考试的人员达到三千五百多人,还不得不以成绩淘汰一批。
究其本质,科举虽然门槛不高,但有那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淘汰相当残酷,对于许多连秀才都考不上的童生,还有没条件继续读书的平民子弟,只要识字,考兵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而且对于平民子弟而言,兵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饷银,毕竟一般家庭很难负担一个青壮劳动力脱产读书,但只要进了兵苑,便有不菲的军饷,可以补贴家里。
两千人全部都是十六到二十八岁之间的青壮,往校场上一列,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由于还没有开始训练学习,所以并未发甲胄兵器,统一穿鸳鸯战袄和范阳帽,一眼望去,火红一片。
朱由榔只讲了几句,毕竟这年头没有麦克风,还需要人传话,讲太多太麻烦。
但最后却是补充道
“朕在此许诺,只要尔等毕业考核之时,表现优异的前三十名,朕会亲自赠剑,带花走马太平街,并赐宴于乾清宫,如进士琼林宴例!”
此话一出,众人无不心潮澎湃,天子亲自赐剑,并且能像科举殿试之后的琼林宴一样,带花走马过街,入皇宫宴饮。
顷刻间,让这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从科举入仕,才选择这条道路的青年学员们燃起希望。
“吾皇万胜!大明万胜!”
第21章 纺织业
第一届两千学员,还有从原教导师和一线军队抽调而来的教官三百人,军校不仅是新兴军事人才的摇篮,同样也能成为许多伤残、老迈退役军官发挥余热的地方。
朱由榔给教官们的待遇不低,最基层的教官也对标哨总待遇,日后军中那些年纪较大的将佐退役后,除了兵部外,兵苑也是一个好去处。
此时教导师建立已经超过了三年,超过五千人被培训后输送到各军当中,至少能影响到全军一半以上单位,大大加强了朱由榔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并且,这些具有文化素养的军官,在经过基层锻炼以后,迅速成为了枢密院的中坚力量。
参加完兵苑入学仪式后,朱由榔并未马上回城,而是继续往城外秦淮河西岸,莫愁湖以南的地区去。
江南是此时中国经济的绝对重心,故而光复之后,随着战事平息,武备局的工厂也开始进行搬迁。
胡璇经过和左右侍郎宋应星、王应龙讨论后,决定在南京、南昌、安庆、宁波分别建设厂房,其中南京规模最大,用于装备卫戍军队,南昌、安庆的兵工厂和大冶一样,位于前线不远,便于日后北伐之时,供应大军。
而宁波的工厂比较特殊,是为了海军设立的。
随着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部下辖的武备局和矿务局也在飞速扩充。
到了光烈三年,整个工部所辖的各级工匠已经过万,工部一度成为六部当中,预算开销最大的单位,原本避之不及的冷板凳,地位也因此上升,话语权重甚至超过了礼部、刑部,以及被砍掉了一半职能的兵部,成为和户部这种钱粮大户平起平坐的存在。
厂房建在秦淮河边,方便利用水力车床, 新任提举南京武备分局的,正是宋应星之子,此时已经升到了工部主事的宋士意担任。',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0 00书院 All Rights Reserved